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04 lines (66 loc) · 8.74 KB

log.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04 lines (66 loc) · 8.74 KB

開發日誌

開發歷史

  • 2022.12.26 正式組裝第一把TBKmini。
  • 2023.01.09 正式完成Dactyl Manuform 5x6。
  • 2023.01.16 完成第二把TBKmini(完全手拉矩陣),改寫QMK韌體。
  • 2023.01.26 正式安裝Fusion360在個人電腦上。
  • 2023.01.31 請James列印的Skeleton Edition入手。
  • 2023.02.11 第一款失敗模型設計成品入手。
  • 2023.02.28 第二款失敗模型設計成品入手,到03.07才知道它也是失敗模型。
  • 2023.03.08 探索者第一版雛形成品完成。
  • 2023.03.14 探索者第二版模型完成。
  • 2023.03.22 探索者Prototype單手模型完成。
  • 2023.04.01 探索者正式命名為系列,3x6+3鍵盤完成、測試。
  • 2023.04.15 正式命名RxCT為探索者1號。
  • 2023.04.23 探索者1號檔案Github正式開源。
  • 2023.04.24 探索者1號登上KBDNews
  • 2023.05.06 支援探索者1號的VIAL韌體完工。
  • 2023.05.10 探索者1號的韌體正式發佈。
  • 2023.05.14 探索者1號4x6+4鍵盤完成、測試。

開發心得

探索者1號的開發大約花了一個半至兩個月的時間,很多人會認為一把這樣需要調整這麼多參數的分離式機械鍵盤需要花相當多的時間去完成,通常大部分人認知是這樣沒有錯。但這真的是事實,我在2023年1月26日正式在我個人的電腦上安裝Fusion360,安裝AutoDesk這款工程3D軟體的時候,我連3D繪圖都不了解。

沒有錯,我是個3D繪圖基礎都沒有的新手,對於自己設計分離式鍵盤來說,這毫無疑問是相當大地挑戰,前前後後自己找了網路資源慢慢學習,學了一個步驟之後就直接開軟體實作,實作的對象就直接是鍵盤本體。

真的要說我失敗了幾次嘛... 也有20次以上了,實際加上James協助我做3D列印的服務的時候都要謹慎,不是所有設計出來的東西都是可以100%列印成功的,即便成功好了,實際模型是不是可以運作也是一大課題;嚴格來說James協助我做3D列印服務,我們雙方也是買賣關係,僅在設計鍵盤方面有著相同的背景及興趣,我真的很感謝他,讓我這個瘋子能夠順利地完成這把鍵盤。

設計理念

從我開始入手使用分離式人體工學鍵盤後,就發現每把鍵盤都有1個到2個我覺得是缺點的地方,打個比方:

  • Corne的拇指區,最內側的按鍵真的是相當地難按,而且相當不舒適。
  • TBKmini則是中指太過下凹,導致我在移動食指中指的時候非常容易卡到鍵帽。
  • TBKmini後來經過James的指導後發現拇指區正常擺放時也會有傷害到手指的疑慮,觀察過後真的是如此。
  • Skeleton Edition原本會是我的下一把鍵盤,但礙於沒有3x6+3的配列,也就成為我開始設計鍵盤的主因之一。
  • Dactyl Manuform則是體積太大,底座太高,不然它真的相當舒適。

綜合起來歸納出來幾點是我想改進的:

  • 長得像TBKmini的3x6+3,合計42鍵的鍵盤。
  • 根據使用鍵盤時手指正常移動的軌跡後發現需要讓中指區跟食指、無名指區域齊平。

  • 拇指區要能夠遵守正常擺放及使用不會把筋爆出來的原則。

  • 拇指區要能夠微調角度。
  • 長得要跟Skeleton Edition一樣Cyberpunk。

設計過程

起初在Facebook社團Mechanical Keyboards USA的一位老哥在我的文章底下留言,說自己嘗試組裝Skeleton Edition失敗,於是問了怎麼個失敗法?結果對方也沒有回覆我,一直讓我通靈解決問題,但同時我也被這把鍵盤那Cyberpunk的外觀給煞到了,當時又處於EdgeRunners流行期間,我當時所有的Fusion360的設計都有那個味道在...

第一次設計出來的模型長的跟Skeleton Edition非常相似,底座更改為球體,走線都走在球體內,但我沒有想到3D列印的公差,於是整個模型呈現一個大失敗,熱壓螺母的定位孔也直接崩解,不鏽鋼柱由於沒有計算到公差而無法順利的安裝,甚至有一處直接被我壓到裂開;定位板的部分則是沒有計算好按鍵跟按鍵之間的距離,導致安裝好鍵帽之後直接卡死。最後詢問James大致上3D列印的公差後,正式開始了第二次設計。

我在第一次的模型設計後就有發現,拇指區相當難設計,主鍵區真的還好,我很早就將模型設計出來了,而且有很多不同的構想。有第一次的失敗後就決定慢慢來,設計循序漸進地先將主鍵區的公差搞定,結果左右距離過遠(汗),但確實手感相當的好,於是就依據這個主鍵區模型開始後續探索者的設計...

為什麼會想到雲台?有一天我在整理收納空間的時候翻到之前擺在一旁沒有用到的手機支架,支架上剛好有一個雲台,就這樣把構想告訴James後,第一個探索者的模型誕生了。

第一版的雛形是將前方雲台座整跟底部雲台座一體成形,但後來體積實在是太大,鍵盤整體高度太過,於是將這個設計捨棄掉,另闢一個新的設計。

第二版將底部雲台座整個分離,原先是想要將這個可以分離的雲台座卸下安裝在前端,好達成壓低鍵盤厚度的構想。但實際設計好後才發現不如一開始就將雲台設計在底部,用外掛插件的形式將雲台座設計在前端。

還在思索可以怎麼設計的時候,眼睛盯著當時擺在我眼前的TBKmini,於是就開始觀察它,看著我覺得一直是缺點的中指凹陷處、開槽直接裸露裡面內部走線的洞口,最後看到按鍵跟按鍵中間的開槽處,於是有了一個很特別的想法:

"那不如就把這個直列部分切成6等份,做一個模組化的鍵盤?"

這就是RxCT模組化的起源,後續設計的時候一直朝著這個構想前進,有什麼遇到困難的地方,就是一個轉念讓自己好好地思考模組化可以怎麼設計。

底殼設計好後,依然卡在最難設計的拇指區,一開始也是仿照主鍵盤區塊設計,但實際收到幾次的模型後James都有發現框架過於脆弱的問題,它很容易斷裂。於是這兩個大問題就花了不少時間去重新設計,主框架太脆弱的問題後來是將框架用部分放樣做加固;拇指區比較特別,我將基座的雛形建制出來後,拇指按鍵設計好再來設計,但不管我怎麼移動拇指區的底板就是哪裡不太對、用框架架設拇指定位板也不對、旋轉角度也不太對...

兩天之後我拉了一個複製模型出來,左右微調15度,上下12度,意外建立了一個很漂亮的角度,也就這麼採用了;再來就是思考是不是要將拇指區底板用放樣的方式連接起來?然後腦裡又嘣出一個想法:

"如果不要放樣接起來的話,那就用連接器連接,按鍵統統分開來設計好了。"

很多種的意外,導致這把鍵盤有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的設計,我相信能夠設計出來就是我自己的創意發想,這點毋庸置疑。

這就是探索者1號的設計過程,很奇怪但也很務實,完整呈現給能夠看到這裡的人,如果你也有這樣卡住無法設計的時候,不妨想想自己最初是靠著什麼理念在設計。想一下,或許它很簡單,只是你沒有發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