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303 lines (204 loc) · 20.2 KB

README.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303 lines (204 loc) · 20.2 KB

深入理解 Javascript 事件模型

最近在看《Secrets of the JavaScript Ninja, Second Edition》这本书,看到第十三章"Surviving Events"觉得写得非常好,所以在这里提炼总结一下,文中还穿插了自己的一些理解。

在一个页面的生命周期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1. Page building
  2. Event handling

Page building 阶段发生在刚打开页面时,浏览器会解析 HTML 形成 DOM 并执行初始的 JS 代码。在 Page building 完成后,就到了 Event handling 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当一个事件发生时,这个事件对应的处理函数就会被添加到任务队列中,浏览器会一直循环地检查是否有任务需要处理,有的话就进行处理。这个响应事件,处理事件的模型我们把它叫做事件处理模型,这个过程就叫做 Event loop

Event loop

Event loop 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这个机制确保了代码的非阻塞执行,不会因为某个任务正在执行,就无法响应其它事件,从而使页面卡成PPT,当然代码写不好也会让页面卡成PPT(逃。

现在,我们通过流程图来看一下 event loop 的详细过程:

event-loop

先忽略图中的 macrotask queue 和 microtask queue,把他们合起来当作一个大的任务队列,再看右边流程的主要步骤,可以看出在一次 event loop 循环中大体的步骤是:当页面渲染完成后,浏览器会去检查任务队列中是否有任务需要执行,如果有就执行,接着去判断页面是否需要重新渲染,需要就重新渲染,然后就进入下一次 event loop 循环。在这个持续的循环过程中,不断有新的任务随着事件的发生而推到任务队列里,然后在 event loop 循环中被处理执行。

理解了上述 event loop 的过程后,我们再来看看刚才忽略掉的 macrotask queue 和 microtask queue。

Macrotask 和 Microtask

在异步事件模型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有一个任务队列。当某个事件发生时,如果有相应的回调函数,就会把这个函数添加到任务队列中,等到主线代码执行完毕了,就会循环检查和执行任务队列里的任务。

但是事件是分类别的,比如 UI 交互事件、网络事件、定时器还有 promise 等等,这些事件的重量级(成本和影响)是不一样的,它们设计出来的目的也不一样,因此,浏览器对不同类别的事件进行了分化的处理,并把它们分入到了两个更细微的任务队列中:分别是 macrotasks(有时也直接叫作 tasks ) 队列和 microtasks 队列。

  • 在 macrotasks 队列中,主要处理 UI 交互事件、网络事件、定时器和 HTML 解析任务。从浏览器的层面来说,一个 macrotask 表示一个独立的任务,在执行完这个任务后,浏览器可以进行下一项独立任务,例如 re-rendering 或者垃圾回收。

  • 而在 microtasks 队列中,主要处理 promises 和 DOM mutation。microtask 相对于 macrotask 来说更轻量级,它的目标就是在 re-rendering 之前把所有的页面状态改变都准备好,因此在一次 event loop 循环中,会尽可能多地把所有现有的 microtasks 都处理掉。

从这种分类的结果来看,我们可以看出 macrotask 队列中的事件之所以被认为是更重量级的事件,并在 microtask 之前得到执行,是因为这些事件大多是异步任务产生的"始作俑者",比如是因为点击了鼠标或者发生了网络请求,才需要进行一系列响应和处理,并得到最终的结果,它们是相对独立、完整的任务。而 microtask 队列中的事件,更像是一个微小的任务,作为伴生品为其它更大的意图进行服务,比如 promise 可能是对网络请求的过程进行的操作封装,microtask 单独存在的话就显得缺乏意义。这是我对这种分类方式的理解。

基于上述理解,既然 microtask 只是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误),那么它们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有更"重量级"的事件作为产生这些"微小工作"的原因,因此,这些 microtasks 就变得迫切需要执行,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大事件"。因此,在一次 event loop 循环中出现的 microtasks,都是应该 ASAP 滴执行的。

现在,再回到上面 event loop 的图中,完整走一遍整个流程: 当页面渲染完成后,浏览器会去检查 macrotask 队列中是否有任务需要执行,如果有就执行排在最前面的那个,再去检查 microtask 队列中是否有任务需要执行,有就按顺序一个个地把 microtask 全部执行完,接着去判断页面是否需要重新渲染,需要就重新渲染,然后就进入下一次 event loop 循环

事件响应是安排任务,而非执行任务

理解了上面的 event loop 后,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事件响应并不是当事件发生的时候,事件对应的回调函数就立刻得到执行,而是立刻得到"安排",这些响应函数被明明白白地安排进了任务队列(macrotasks queue 或 microtasks queue)中,静悄悄地等待着 event loop 的到来,等排到它的时候才开始它的表演。


结合一个具体的例子来阐述一下上面所述的所有东西:

HTML:

<button type="button" id="firstButton">first button</button>
<button type="button" id="secondButton">second button</button>

Javascript:

const firstButto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firstButton")
const secondButto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secondButton")

firstButton.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firstHandler(){
  Promise.resolve().then(() => {
    /*promise 处理代码,需要花费 4ms 执行时间*/
  })
  /*点击事件处理代码,需要花费 8ms 执行时间*/
})
secondButton.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secondHandler(){
  /*点击事件处理代码,需要花费 5ms 执行时间*/
})
/*主线代码,需要花费 15ms 执行时间*/

上面这段代码,我们假设主线代码执行完需要 15ms,promise 执行完需要 4ms,firstButton 的响应函数执行完需要 8ms,secondButton 的响应函数执行完需要 5ms。

现在假设有一个用户手非常快,在代码开始开始执行的第 5ms 就点击了 firstButton,在第 12ms 就点击了 secondButton。我们来看看在这种情况下 timeline 中的代码执行会是怎样的:

  1. 在 12ms 时刻,主线代码还在执行,此时 firstButton 和 secondButton 的点击事件响应任务已经被推入到了 macrotask queue 中(安排任务,而非执行任务)
  2. 在 15ms 时刻,主线代码执行完毕,macrotask queue 中还有 firstButton 的点击事件的响应任务和 secondButton 的点击事件响应任务
  3. 在 15ms 的下一个瞬间,promise 的状态变为 resolved,一个 promise resolve 的处理函数添加到 microtask queue 中
  4. 在 23ms 时刻,firstButton 的点击事件响应任务执行完毕,此时 microtask queue 中有一个 promise 处理函数等待执行,因此先执行这个 promise 处理函数(虽然 promise 处理函数比 secondButton 的点击事件响应任务更晚添加到任务队列中,但由于它是在这一轮 event loop 里被添加到 microtask queue 中的,能立刻被检查到,因此更先得到执行,符合上述说的原则)
  5. 在 27ms 时刻,promise 处理函数执行完毕,一轮 event loop 完成,检查是否需要重新渲染,需要则重新渲染,然后进入下一轮 event loop
  6. 在 27ms 的下一个瞬间,macrotask queue 中还有 secondButton 的点击事件处理任务,进行执行,直到 32ms 时刻执行完毕

上面这个实际的例子,就完整而具体展现了 event loop、macrotask queue、microtask queue 以及"事件响应是安排任务,而非执行"这些点。

补充:

这里有一个可以深入思考的点,就是在 5ms,12ms 时刻,我们怎么保证两个按钮对应的点击事件回调函数都注册好了呢?明明这时候主线代码还在执行,我们并不清楚两个 addEventListener 是否都执行完毕了。那为什么在主线代码执行完毕以后,我们就能确保回调函数的执行呢?其实这里我也试图查了下 W3C 的资料,但是没有查到,因此试着用代码去验证了一下:当事件回调函数"正在注册"时,产生相应的事件是否会触发那个"正在注册"的回调函数的执行,以下为实验代码:

const $0 = document.getElementById('most-visited') // 准备一个元素用于产生点击事件

// 准备一个 sleep 函数来占用线程
function sleep(delay) {
  var start = (new Date()).getTime();
  while ((new Date()).getTime() - start < delay) {
    continue;
  }
}

// 事件处理函数
const handler = () => console.log('I\'m clicked!')

// 添加事件处理函数
function addHandler() {
  sleep(5000);
  $0.addEventListener('click', handler)
}

setTimeout(addHandler, 0) // 点击①: 执行后立刻在 5 秒钟之内快速点击 1 次 $0 元素

// I'm clicked!

之后,

function removeHandler() {
  sleep(5000)
  $0.removeEventListener('click', handler)
}

setTimeout(removeHandler, 0) // 点击②: 执行后立刻在 5 秒钟之内快速点击 1 次 $0 元素

在点击①发生后,console 里面输出了 I'm clicked!,这说明在代码执行的那 5 秒钟里,点击行为产生了作用,这个"正在注册"的点击事件响应函数得到了执行;

在点击②发生后,console 里面没有输出 I'm clicked!,这说明在代码执行的那 5 秒钟里,点击行为并没有造成响应函数的执行。

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出,在主线程执行或者一次 event loop 循环的过程中,发生的事件(不包括代码产生的,例如 dispatchEvent 产生的事件不算,有测试过)会马上被浏览器记录,但事件对应的回调函数会在同步代码执行完以后才确定并得到执行。

定时器 setTimeout 和 setInterval

Javascript 初学者可能会认为这两个函数的作用分别是"指定时间延迟后执行某函数"和"每隔指定的时间间隔执行某函数",但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实际它们的作用应该理解为"指定时间后添加一个定时任务的响应函数到任务队列(macrotask queue)中"和"每隔指定时间间隔添加一个定时任务响应函数到任务队列(macrotask queue)"。上面已经花了大篇幅说明了添加到任务队列中意味着"安排"而非"执行",因此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定时器 setTimeout 和 setInterval 有几处可以深入的地方:

周期性 setTimeout 和 setInterval 的区别

乍看之下,setInterval 和周期性地执行 setTimeout 没什么区别,但是深挖之下他们是有区别的,看如下代码:

setTimeout(function repeatMe(){
  /* 代码块... */
  setTimeout(repeatMe, 10);
}, 10)

setInterval(() => {
  /* 代码块... */
}, 10)

相信聪明的你一看到代码就已经想到了,递归 setTimeout 的方式至少需要 10ms 才添加一个定时器任务,因为代码块的执行还需要时间,在代码块执行完后的 10ms,才进入下一轮递归。而 setInterval 是真正的每隔 10ms 就添加一个定时器任务。要成为高手,这种细节不可忽略。

虽然递归 setTimeout 的方式不是那么精确,但是大部分场景下我们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因此上面那种方法也可以为我们带来一些好处,方便地解决一些问题。例如我们想实现一个"倒计时 60s"的功能:

setTimeout(function foo(i) {
  console.log(`Remaining ${i} ${i > 1 ? 'seconds' : 'second'}`) // 可以在这里利用 i mutate 应用的状态
  if (i > 0) {
    setTimeout(foo, 1000, --i)
  }
}, 1000, 60)

这样递归 setTimeout 为我们带来的好处是计时的状态可以不用借助外部变量,内部就可以利用尾递归来保存,代码简单明晰。如果用 setInterval,不借助外部变量是做不到的。

只能同时保持一个特定的 setInterval 的定时器任务

setInterval 是周期性间隔地在 macrotask queue 中添加定时器任务,但是并不是每一次添加都会成功,因为 macrotask queue 中只会同时保持一个特定的 setInterval 的定时器任务。

举个例子,假设主线代码需要花 50ms 才能执行完,有一个 setInterval 每隔 5ms 就添加一个定时任务,那么到 50ms 时刻,理论上已经有 10 个对应的定时器任务在队列中了,但实际情况是只有第一个添加的那个,其余 9 个都会被浏览器抛掉。直到这一个定时器任务开始执行了(不要求执行完),才会添加下一个周期性的定时器任务。

进阶技巧: 利用定时器优化大量计算

这个技巧听起来很强大,也许很高级,但是理解了上面的 event loop 就很简单了。因此这里我也决定不写代码,只用叙(偷)述(一)说(个)明(懒)就好。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假设我们要添加一个表格到页面中,这个表格有 10k 行,最直接的做法是准备好表格以及 10k 行表格行以后,一次性添加到页面中。这样会造成一个问题,因为 10k 行的表格需要计算很久才能得到,这段时间内因为 JS 代码在同步执行,会造成页面有"假死"的现象,给用户的感觉是页面突然之间卡了很久,然后突然出现了一个表格。

这种体验是不好的,那么我们怎么优化它呢?基本的思路是,将这个大块的渲染过程拆成几个小块的渲染过程,分段计算和渲染,这样虽然可能花得总时间更多,但是给用户的感觉是在更短的等待时间内逐步出现了表格的内容,有更加流畅的感觉。(很有趣的思路,产生了更多的代码执行过程却带来了流畅的感觉)

所以思路就是分段计算和渲染,那么结合上面的 event loop 的图来看,什么时候会渲染呢?在每一次 event loop 循环的最后都有 re-rendering。这就好办了,利用 setTimeout 分成 4 段来计算和渲染表格就好了,这样就会产生 4 次 event loop,以下是大致的代码:

setTimeout(function foo(i) {
  if (i > 0) {
    console.log(`This is part ${i}`) // i 代表过程中的第几段
    // 根据 i 来执行添加表格的操作
    setTimeout(foo, 0, --i)
  }
}, 0, 4)

偷懒地将上面倒计时的代码拷下来稍作改动就 OK 了( ̄▽ ̄)~*,吼不吼

DOM 事件

捕获和冒泡

一个 DOM 事件流分为捕获和冒泡两个阶段:

  • 捕获阶段: 事件先被顶层元素(window)捕获,然后慢慢向下传递到目标元素
  • 冒泡阶段: 事件到达目标元素后,再从目标元素开始向上进行冒泡,直到顶层元素

因此,当我们用 addEvenetListener(type: String, handler: Function, useCapture: Boolean) 向一个目标绑定事件处理函数时,需要指定事件响应的阶段,如果第三个参数未传递,则默认为 false,处理函数在冒泡阶段执行。

为什么要设计这两个阶段呢?我认为两个阶段各有其用处,比如在冒泡阶段处理的事件,当我们只希望在后代元素触发事件,而不在祖先元素上触发相同事件时,调用事件对象的 stopPropagation() 方法即可;而对于捕获阶段处理的事件,我们是阻止不了目标元素的上层元素对事件的捕获的,在实现类似"点击当前区域之外的区域就收起本区域"的功能时,为根元素或较顶层的元素(如 document.body)在事件捕获阶段添加事件处理函数就是很有效的。

事件处理函数中的 this

当我们用 addEventListener 为某个目标添加事件处理函数时,如果写的是 function 声明的函数,则在事件处理函数的内部,this 指向事件处理函数注册的目标元素。例如:

document.body.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e) {
  console.log(this === document.body) // true
})

其实除了上述的 this 指向目标元素外,事件对象的 currentTargert 属性也指向目标元素自身,而事件对象的 target 属性则指向触发事件的元素。

事件委托

当我们需要为大量同类的后代元素绑定时间处理器时,可以将事件处理器绑定在他们共同的祖先元素上,采用"事件委托"的方式来处理,然后只要在事件处理函数中判断触发事件的来源就可以了。例如:

const tabl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someTable')
table.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event){
  if (event.target.tagName.toLowerCase() === 'td')
    // 代码块
})

这样就把所有点击 <td> 的事件处理函数只委托在 <table> 上绑定一次就好了,让代码更加简洁、优雅的同时也提升了代码的性能。

自定义事件

想象一个场景,你有一个通用性比较高的操作,需要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执行。对一个新手来说,他可能会在每一个触发条件处写一遍操作代码;对一个熟手来说,他可能会创建一个全局共享的函数,在所有触发的条件处调用这个函数;而对一个老鸟来说,他会采用自定义事件,为什么呢?

我们先假设一个更复杂的情况,不止触发这个操作的条件多种多样,这个操作本身也由很多个部分构成,这样的话在每一处触发条件下,我们都必须密切地关心这个条件具体会执行哪些操作才能避免出错。这种情况就属于紧耦合,代码之间密切关联在了一起,如果是本身就比较复杂的代码的耦合,代码将会变得难以编写、阅读、维护和调试。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松耦合的模式,于是自定义事件就排上了用场。采用自定义事件,触发事件的条件处只用关心自己的触发行为,不用关心这个事件具体会触发什么操作,甚至不用关心这个事件是否会触发操作。而在执行操作的地方,只需注册相应的事件处理函数即可,不用关心怎么去触发。这样这两处的耦合就被解开了,代码变得更好编写、阅读、维护和调试。

来看一个"AJAX 动画"的例子: 我们模拟执行一个 AJAX 操作,由于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为了让用户在等待请求完成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体验,我们会展示一个加载动画,直到请求完成,再隐藏这个加载动画,利用自定义事件可以这么做:

HTML:

<style>
  #whirlyThing {
    display: none;
  }
</style>
<button type="button" id="clickMe">Start</button>
<img id="whirlyThing" src="whirly-thing.gif">

Javascript:

function triggerEvent(target, eventType, eventDetail){
  const event = new CustomEvent(eventType, {
    detail: eventDetail
  })
  target.dispatchEvent(event)
}

functionperformAjaxOperation(){
  triggerEvent(document, 'ajax-start', { url: 'my-url'})
  setTimeout(() => {
    triggerEvent(document, 'ajax-complete')
  }, 5000)
}

const butto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clickMe')
button.addEventListener('click', () => {
  performAjaxOperation()
})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ajax-start', e => {
  document.getElementById('whirlyThing').style.display = 'inline-block'
})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ajax-complete', e => {
  document.getElementById('whirlyThing').style.display = 'none'
}

通过利用自定义事件 CustomEvent,我们完成了更加解耦的实现。"执行 AJAX 的函数"和处理动画的函数不再紧密关联在一起,它们可以拆分到各自的模块中,模块化地处理之后,代码变得的更易于书写、阅读和调试。

总结

以上就是 Javascript 事件模型中的主要内容。我们来做一个总结:

  1. 在页面的 event handling 阶段会持续进行 event loop,不断地从任务队列中读取任务并执行,然后按需重新渲染页面;
  2. event loop 的任务队列包含 macrotasks queuemicrotasks queue 两个队列,它们分别处理"重量级"的事件和"轻量级"的事件;
  3. 事件响应是把事件的处理函数添加到任务列表中,而不是立刻执行;
  4. 周期性 setTimeout 和 setInterval 有区别;
  5. 定时器可以用于性能优化,将大型任务分段执行、渲染;
  6. DOM 事件流分为捕获阶段和冒泡阶段;
  7. 利用自定义事件可以解耦复杂的操作触发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