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read every piece of feedback, and take your input very seriously.
To see all available qualifiers, see our documentation.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为方便大家理解,我们认为浏览器存在一个缓存数据库,用于存储缓存信息
HTTP缓存有多种规则,根据是否需要重新向服务器发起请求来分类,我将其分为两大类(强制缓存,对比缓存) 在详细介绍这两种规则之前,先通过时序图的方式,让大家对这两种规则有个简单了解。
1.已存在缓存数据时,仅基于强制缓存,请求数据的流程如下
2.已存在缓存数据时,仅基于对比缓存,请求数据的流程如下
我们可以看到两类缓存规则的不同,强制缓存如果生效,不需要再和服务器发生交互,而对比缓存不管是否生效,都需要与服务端发生交互。 两类缓存规则可以同时存在,强制缓存优先级高于对比缓存,也就是说,当执行强制缓存的规则时,如果缓存生效,直接使用缓存,不再执行对比缓存规则。
从上文我们得知,强制缓存,在缓存数据未失效的情况下,可以直接使用缓存数据,那么浏览器是如何判断缓存数据是否失效呢? 我们知道,在没有缓存数据的时候,浏览器向服务器请求数据时,服务器会将数据和缓存规则一并返回,缓存规则信息包含在响应header中。
对于强制缓存来说,响应header中会有两个字段来标明失效规则(Expires/Cache-Control) 使用chrome的开发者工具,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对于强制缓存生效时,网络请求的情况
Expires Expires的值为服务端返回的到期时间,即下一次请求时,请求时间小于服务端返回的到期时间,直接使用缓存数据。 不过Expires 是HTTP 1.0的东西,现在默认浏览器均默认使用HTTP 1.1,所以它的作用基本忽略。 另一个问题是,到期时间是由服务端生成的,但是客户端时间可能跟服务端时间有误差,这就会导致缓存命中的误差。 所以HTTP 1.1 的版本,使用Cache-Control替代。
Cache-Control Cache-Control 是最重要的规则。常见的取值有private、public、no-cache、max-age,no-store,默认为private。
图中Cache-Control仅指定了max-age,所以默认为private,缓存时间为31536000秒(365天) 也就是说,在365天内再次请求这条数据,都会直接获取缓存数据库中的数据,直接使用。
对比缓存,顾名思义,需要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可以使用缓存。 浏览器第一次请求数据时,服务器会将缓存标识与数据一起返回给客户端,客户端将二者备份至缓存数据库中。 再次请求数据时,客户端将备份的缓存标识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根据缓存标识进行判断,判断成功后,返回304状态码,通知客户端比较成功,可以使用缓存数据。
通过两图的对比,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在对比缓存生效时,状态码为304,并且报文大小和请求时间大大减少。 原因是,服务端在进行标识比较后,只返回header部分,通过状态码通知客户端使用缓存,不再需要将报文主体部分返回给客户端。
对于对比缓存来说,缓存标识的传递是我们着重需要理解的,它在请求header和响应header间进行传递, 一共分为两种标识传递,接下来,我们分开介绍。
Last-Modified / If-Modified-Since 1.Last-Modified: 服务器在响应请求时,告诉浏览器资源的最后修改时间。
2.If-Modified-Since: 再次请求服务器时,通过此字段通知服务器上次请求时,服务器返回的资源最后修改时间。 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发现有头If-Modified-Since 则与被请求资源的最后修改时间进行比对。 若资源的最后修改时间大于If-Modified-Since,说明资源又被改动过,则响应整片资源内容,返回状态码200; 若资源的最后修改时间小于或等于If-Modified-Since,说明资源无新修改,则响应HTTP 304,告知浏览器继续使用所保存的cache。
Etag / If-None-Match(优先级高于Last-Modified / If-Modified-Since) Etag:
服务器响应请求时,告诉浏览器当前资源在服务器的唯一标识(生成规则由服务器决定)。
If-None-Match: 再次请求服务器时,通过此字段通知服务器客户段缓存数据的唯一标识。 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发现有头If-None-Match 则与被请求资源的唯一标识进行比对, 不同,说明资源又被改动过,则响应整片资源内容,返回状态码200; 相同,说明资源无新修改,则响应HTTP 304,告知浏览器继续使用所保存的cache。
对于强制缓存,服务器通知浏览器一个缓存时间,在缓存时间内,下次请求,直接用缓存,不在时间内,执行比较缓存策略。
对于比较缓存,将缓存信息中的Etag和Last-Modified通过请求发送给服务器,由服务器校验,返回304状态码时,浏览器直接使用缓存。
彻底弄懂HTTP缓存机制及原理
添加了缓存后,会缓存到disk,如果页面未关闭,刷新是从memery中读取;如果页面关闭后,再打开是先从disk,刷新则从memery读取:
Last-Modified包含了上次更改文档的日期。事实证明,在尝试确定文档是否已更改时,Last-Modified日期并不很可靠。有时开发人员会在修复某些内容后将所有文件上传到服务器,即使内容仅在子集上更改,也会重置所有文件的Last-Modified日期。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大多数服务器也会发送一个ETag。 ETag代表实体标记,并且是唯一的标识符,其仅根据文件的内容而改变。大多数服务器实际上使用像SHA256这样的散列函数来计算ETag。
设想这样一种情景,资源A已经被请求过了,现在资源A又自动重新生成,仅仅只是最后修改时间Last-Modified变了,其余的内容均无变化,但是Last-Modified和之前不一样并不能说明资源A已经修改了,此时Etag的作用体现出来.
The text was updated successfully, but these errors were encountered:
No branches or pull requests
缓存规则解析
为方便大家理解,我们认为浏览器存在一个缓存数据库,用于存储缓存信息
HTTP缓存有多种规则,根据是否需要重新向服务器发起请求来分类,我将其分为两大类(强制缓存,对比缓存)
在详细介绍这两种规则之前,先通过时序图的方式,让大家对这两种规则有个简单了解。
1.已存在缓存数据时,仅基于强制缓存,请求数据的流程如下
2.已存在缓存数据时,仅基于对比缓存,请求数据的流程如下
我们可以看到两类缓存规则的不同,强制缓存如果生效,不需要再和服务器发生交互,而对比缓存不管是否生效,都需要与服务端发生交互。
两类缓存规则可以同时存在,强制缓存优先级高于对比缓存,也就是说,当执行强制缓存的规则时,如果缓存生效,直接使用缓存,不再执行对比缓存规则。
强制缓存
从上文我们得知,强制缓存,在缓存数据未失效的情况下,可以直接使用缓存数据,那么浏览器是如何判断缓存数据是否失效呢?
我们知道,在没有缓存数据的时候,浏览器向服务器请求数据时,服务器会将数据和缓存规则一并返回,缓存规则信息包含在响应header中。
对于强制缓存来说,响应header中会有两个字段来标明失效规则(Expires/Cache-Control)
使用chrome的开发者工具,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对于强制缓存生效时,网络请求的情况
Expires
Expires的值为服务端返回的到期时间,即下一次请求时,请求时间小于服务端返回的到期时间,直接使用缓存数据。
不过Expires 是HTTP 1.0的东西,现在默认浏览器均默认使用HTTP 1.1,所以它的作用基本忽略。
另一个问题是,到期时间是由服务端生成的,但是客户端时间可能跟服务端时间有误差,这就会导致缓存命中的误差。
所以HTTP 1.1 的版本,使用Cache-Control替代。
Cache-Control
Cache-Control 是最重要的规则。常见的取值有private、public、no-cache、max-age,no-store,默认为private。
图中Cache-Control仅指定了max-age,所以默认为private,缓存时间为31536000秒(365天)
也就是说,在365天内再次请求这条数据,都会直接获取缓存数据库中的数据,直接使用。
对比缓存
对比缓存,顾名思义,需要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可以使用缓存。
浏览器第一次请求数据时,服务器会将缓存标识与数据一起返回给客户端,客户端将二者备份至缓存数据库中。
再次请求数据时,客户端将备份的缓存标识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根据缓存标识进行判断,判断成功后,返回304状态码,通知客户端比较成功,可以使用缓存数据。
通过两图的对比,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在对比缓存生效时,状态码为304,并且报文大小和请求时间大大减少。
原因是,服务端在进行标识比较后,只返回header部分,通过状态码通知客户端使用缓存,不再需要将报文主体部分返回给客户端。
对于对比缓存来说,缓存标识的传递是我们着重需要理解的,它在请求header和响应header间进行传递,
一共分为两种标识传递,接下来,我们分开介绍。
Last-Modified / If-Modified-Since
1.Last-Modified:
服务器在响应请求时,告诉浏览器资源的最后修改时间。
2.If-Modified-Since:
再次请求服务器时,通过此字段通知服务器上次请求时,服务器返回的资源最后修改时间。
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发现有头If-Modified-Since 则与被请求资源的最后修改时间进行比对。
若资源的最后修改时间大于If-Modified-Since,说明资源又被改动过,则响应整片资源内容,返回状态码200;
若资源的最后修改时间小于或等于If-Modified-Since,说明资源无新修改,则响应HTTP 304,告知浏览器继续使用所保存的cache。
Etag / If-None-Match(优先级高于Last-Modified / If-Modified-Since)
Etag:
服务器响应请求时,告诉浏览器当前资源在服务器的唯一标识(生成规则由服务器决定)。
If-None-Match:
再次请求服务器时,通过此字段通知服务器客户段缓存数据的唯一标识。
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发现有头If-None-Match 则与被请求资源的唯一标识进行比对,
不同,说明资源又被改动过,则响应整片资源内容,返回状态码200;
相同,说明资源无新修改,则响应HTTP 304,告知浏览器继续使用所保存的cache。
总结
对于强制缓存,服务器通知浏览器一个缓存时间,在缓存时间内,下次请求,直接用缓存,不在时间内,执行比较缓存策略。
对于比较缓存,将缓存信息中的Etag和Last-Modified通过请求发送给服务器,由服务器校验,返回304状态码时,浏览器直接使用缓存。
参考
彻底弄懂HTTP缓存机制及原理
from memory cache与from disk cache
添加了缓存后,会缓存到disk,如果页面未关闭,刷新是从memery中读取;如果页面关闭后,再打开是先从disk,刷新则从memery读取:
Etag和Last-Modified区别:
Last-Modified包含了上次更改文档的日期。事实证明,在尝试确定文档是否已更改时,Last-Modified日期并不很可靠。有时开发人员会在修复某些内容后将所有文件上传到服务器,即使内容仅在子集上更改,也会重置所有文件的Last-Modified日期。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大多数服务器也会发送一个ETag。 ETag代表实体标记,并且是唯一的标识符,其仅根据文件的内容而改变。大多数服务器实际上使用像SHA256这样的散列函数来计算ETag。
设想这样一种情景,资源A已经被请求过了,现在资源A又自动重新生成,仅仅只是最后修改时间Last-Modified变了,其余的内容均无变化,但是Last-Modified和之前不一样并不能说明资源A已经修改了,此时Etag的作用体现出来.
The text was updated successfully, but these errors were encount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