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森林在14年阿里巴巴天池大数据大赛以及kaggle比赛有非常好的表现。
随机森林就是通过集成学习的思想将多棵树集成的一种算法,它的基础单元是决策树,而它的本质属于机器学习的一大分支————集成学习方法。
每棵决策树都是一个分类器,那么对于输入样本,N棵树会有N个分类结果,而随机森林集成了所有的分类投票结果,将投票次数最多的类别指定为最终的输出,这就是一种 最简单的bagging思想。
一.随机森林的相关基础知识
随机森林看起来是很好理解,但是要完全搞明白它的工作原理,需要很多机器学习方面相关的基础知识。在本文中,我们简单谈一下,而不逐一进行赘述,如果有同学不太了解相关的知识,可以参阅其他博友的一些相关博文或者文献。
1)信息、熵以及信息增益的概念
这三个基本概念是决策树的根本,是决策树利用特征来分类时,确定特征选取顺序的依据。理解了它们,决策树你也就了解了大概。
引用香农的话来说,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当然这句话虽然经典,但是还是很难去搞明白这种东西到底是个什么样,可能在不同的地方来说,指的东西又不一样。对于机器学习中的决策树而言,如果带分类的事物集合可以划分为多个类别当中,则某个类(xi)的信息可以定义如下:
I(x)用来表示随机变量的信息,p(xi)指是当xi发生时的概率。
熵是用来度量不确定性的,当熵越大,X=xi的不确定性越大,反之越小。对于机器学习中的分类问题而言,熵越大即这个类别的不确定性更大,反之越小。
信息增益在决策树算法中是用来选择特征的指标,信息增益越大,则这个特征的选择性越好。
这方面的内容不再细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 信息&熵&信息增益 这篇博文。
2)决策树
决策树是一种树形结构,其中每个内部节点表示一个属性上的测试,每个分支代表一个测试输出,每个叶节点代表一种类别。常见的决策树算法有C4.5、ID3和CART。
3)集成学习
集成学习通过建立几个模型组合的来解决单一预测问题。它的工作原理是生成多个分类器/模型,各自独立地学习和作出预测。这些预测最后结合成单预测,因此优于任何一个单分类的做出预测。
随机森林是集成学习的一个子类,它依靠于决策树的投票选择来决定最后的分类结果。
二.每棵树的按照如下规则生成:
1)如果训练集大小为N,对于每棵树而言,随机且有放回地从训练集中的抽取N个训练样本(这种采样方式称为bootstrap sample方法),作为该树的训练集;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每棵树的训练集都是不同的,而且里面包含重复的训练样本(理解这点很重要)。
为什么要随机抽样训练集?(add @2016.05.28)
如果不进行随机抽样,每棵树的训练集都一样,那么最终训练出的树分类结果也是完全一样的,这样的话完全没有bagging的必要;
为什么要有放回地抽样?(add @2016.05.28)
我理解的是这样的:如果不是有放回的抽样,那么每棵树的训练样本都是不同的,都是没有交集的,这样每棵树都是"有偏的",都是绝对"片面的"(当然这样说可能不对),也就是说每棵树训练出来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而随机森林最后分类取决于多棵树(弱分类器)的投票表决,这种表决应该是"求同",因此使用完全不同的训练集来训练每棵树这样对最终分类结果是没有帮助的,这样无异于是"盲人摸象"。
2)如果每个样本的特征维度为M,指定一个常数m<<M,随机地从M个特征中选取m个特征子集,每次树进行分裂时,从这m个特征中选择最优的;
3)每棵树都尽最大程度的生长,并且没有剪枝过程。
一开始我们提到的随机森林中的“随机”就是指的这里的两个随机性。两个随机性的引入对随机森林的分类性能至关重要。由于它们的引入,使得随机森林不容易陷入过拟合,并且具有很好得抗噪能力(比如:对缺省值不敏感)。
随机森林分类效果(错误率)与两个因素有关:
森林中任意两棵树的相关性:相关性越大,错误率越大; 森林中每棵树的分类能力:每棵树的分类能力越强,整个森林的错误率越低。 减小特征选择个数m,树的相关性和分类能力也会相应的降低;增大m,两者也会随之增大。所以关键问题是如何选择最优的m(或者是范围),这也是随机森林唯一的一个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