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86 lines (44 loc) · 15.3 KB

note6.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86 lines (44 loc) · 15.3 KB

徐讯:我看理性思维训练 | 通识部落

原创 2016-12-13 徐讯 开智部落

img

— Note161207001 —

诗琦按:芒格曾言:「如果你想让人们认识有用的概念,最好是将这些概念和提出它们的伟人的生活和个性联系起来」。在开智部落中人名卡、术语卡、反常识卡尤为重要,那么应该如何撰写这三种卡片?又是怎样将卡片大法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我们听一听产品经理徐迅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她还分享了有关提升知识品味和写作练习的建议。以下全文约4890字,阅读时间约7分钟。

img

分享嘉宾简介

徐迅,为知笔记的产品经理。 向往美好的事物,对新鲜和未知充满好奇;感谢我的老板,孜孜不倦地安利认知心理学和阳老师的心智观点,因此我来了。我想首先认清自己,纠正自己对自己的认识,然后让自己向往美好,创造美好。

关于我的分享

我叫徐迅,是为知笔记的产品经理。很早之前就知道了阳老师。因为我的老板非常认可阳老师,并且孜孜不倦地向我安利阳老师的认知心理学和理性思维观念,所以就加入了开智部落。

实际上,族长刚开始邀请我做直播分享的时候,我内心还是有一点焦虑的。自开智成立以来的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在GitHub上阅读大家的读书卡片,围观直播,有很大收获,也感受到了同侪压力。这次分享,我准备从刚刚踏入理性思维训练领域的角度,**主要分享我在这一个月里关于读书和理性思维训练的行动和心得。**同时也作为鼓励,给那些认为自己基础不够扎实,没有干货可分享的小伙伴打一针强心剂。你们看,连我都来了,只要大家把自己的卡片和心得用心整理一下, 加上深入的思考,相信也有很多精彩内容。

通识部落首月的任务是阅读3本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大师的难书。实际上,我发现精读一章花费的时间可能比泛读全书或者读三、四章的时间还要长。这个过程不仅是查找术语,知道人名,了解背后的第一手证据,对我改变更大的是了解它们真实可信的出处。 比如我在写《工作谈》第一张卡片时,人名卡写的是费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 我读了他的通俗自传《别闹了,费曼先生》和《发现的乐趣》这两本书,类似于他的通俗自传,跟物理理论关系不大。但你会发现一个科学家看待世界的角度,以及在理论研究之外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对我而言,了解那些优秀科学家的人生故事,确实能够有一些启发。比如说在《发现的乐趣》中,费曼提到他小时候和父亲去参加夏令营,在散步时看到一种很奇怪的鸟。周末过后,家长们都回城上班去了,费曼的同学都问他,知不知道这只鸟叫什么名字,费曼说:我对这种鸟一无所知。他的同学告诉他,这叫褐喉画眉,又对他说,他的爸爸什么都没告诉他。实际上恰恰相反,费曼的父亲不仅告诉他在英文中这只鸟的名字,还包括在意大利、在葡萄牙、在中国和日本,这只鸟叫什么。然而,就算知道了名字,你对这种鸟依旧一无所知。你所知道的,只是不同地方的人怎么称呼它而已。这是对于「观察」和「深入理解」的教育方法,可能就是这些,塑造了费曼看待世界的视角。

检索术语的过程也会引发思考。比如在学习执行控制时,因为中文词条都比较简陋,所以必须去wikipedia上查找 Executive funtions, 阅读相关的论文,然后又发现更多关联术语和知识点。给我整体的感觉,就像这个 App。这是一个用来检索 wikipedia 的应用,从一个词条不断展开,有许多知识都是相通相关联的。而我们的目的其实也是通过阅读,建立自己的理性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

img

像历史学家一样检视人物——「假想友」

当阳老在如何撰写人名卡时提到「要关注人物所在的时代」时,我想起了大学时代曾在辩论赛作为正方就「时势造英雄」这个论点争论不休。在写人名卡时,我围观了费曼的八卦、看赫斯如何发现「美瞳」(实际不是美瞳,是人的瞳孔,是他发现了瞳孔的放大和缩小可以反映人情绪的变化),读丹尼特从死神手中逃离后依旧「不相信上帝」的「感谢上帝」,看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事物的好奇和对本质的渴求,以及他们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为人类所作出的贡献。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其实我们可以将这种方式运用到生活中:去了解你将来想要成为的那个人,有什么特质,用什么思维方式。比如我在做产品竞品分析时,分析了国外一款年轻的 wiki 软件,围观了创始人的 twitter、媒体访谈、他的朋友与他聊天之后的博客,甚至他那些看不太懂的 instagram 摄影作品。这是一个有志成为认知学家、曾供职于排版公司、喜欢拍照、认真雕琢产品并相信市场顺其自然的创始人。他的所有想法都是在向历史学习,比如他认为打字机和计算机的诞生是工作人群进化的一个时间节点,但目前这些产品并没有真正超越那个时代。我觉得写人名卡,就是相当于做一个竞品分析,分析这个产品背后的人,如果你跟他成为「假想友」,是不是能够更容易发现和放大差异化,为你在设计产品时,提供一点灵感呢?

查理 · 芒格在他的《穷查理宝典》中,也对西塞罗是同样的态度,他也始终沿着西塞罗在《论老年》中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在执行着。像历史学家一样,意味着你必须关注时代。在斯坦诺维奇(Keith E. Stanovich)的《超越智商》里,它引用了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一本书,《Why Smart People Can Be So Stupid》,来辅证他关于「聪明人」也会「做蠢事」这个概念与世俗理解的偏差。你会发现这两个人都出生在 1949 到 1950 年。而 1950 - 1960 年正是认知心理学刚刚诞生并且发展的一个时间段。以时间为轴,当你发现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也可能会遇到一个伟大的时代,并发现在其著作中引用其他的同时代人的观点和论据,这些都有助于你去建立知识体系。

所以,以人为核心,和你向往和期待的人成为假想友,会对你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的建立有很大的帮助。

学以致用的思维训练——术语和模型

我曾尝试在阅读《超越智商》第一章时,整理了全部术语,有30多个,其中如「流体智力」、「认知弹性」、「期望效用」又出现在多篇论文中。术语卡的撰写训练,让大脑不再因为懒惰靠字面含义对其胡乱猜测或干脆忽略,看到「语音环路」,联想到白头发的巴德利和他的记忆模型,看到「ERP」,联想到电影捉鬼敢死队里的道具。**元学科的术语,就像是在理性思维学习路上的牵引线,越是对它们了解并加深联想,对记忆提取的线索就越有效。**通过不断地加强检索能力,寻找知识的源头和鲜活证据。这样的训练,帮助甩开路径依赖,从舒适区中跳出来去阅读「难书」。

在1 个月前曾阅读过《思考快与慢》,那是我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庞大信息、案例和实验,离我甚是遥远。而如今再读,已然变成被我驯服的猫咪,感觉轻松很多。

另外,术语还支撑着模型,例如「工作记忆」,我们在理解句子时,句子中的大多数词汇都需要保持在工作记忆中,一直到整个句子的意思都理解。因此,较长的句子更容易出现问题。例如:在做 X 和 Y 之前,做 A。这里一直到 A 出现之前都必须记住 X和 Y,不利于降低认知负荷,较好的表达方式是下面的顺序:做 A,然后做 X 和 Y。通过术语理解了模型之后,可以辅助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比如我们都知道在工作记忆中,组块是怎样增加保持在工作记忆中材料的数量,以及如何促进信息转化到长时记忆的。因此,任何能够利用组块的方法都是有益的。例如在网页上留下客服电话,会采用 xxx - xxx - xxxx 的形式,划分组块更容易让用户记住,降低认知负荷。像你登录 iCloud 时,如果需要双重认证,显示在屏幕上的 6 位验证码,也是以 3 个为一组的形式。这样的思维训练,让我有意识地在工作中不要过多注意现象和归纳法的解决方案,而是尝试抽象,首先定义它是一个什么类型的问题,看看有什么模型可以运用去解决。

提升对信息和知识的品味

之前阳老师在一次分享里曾提到过,获取一手信息,对于我们掌握信息的源头是非常重要的。上次观看黄扬名教授的直播时很有感触。我恰好前一段时间在阅读工作记忆模型相关的资料,当时以为自己已经掌握这个模型,后来再看黄教授在开智公开课上发布的第一手资料,发现工作记忆模型已然进化,此刻意识到不仅信息要经过检验,更要站在时间源头。在有了这样的意识后,经过5周「痛并快乐着」的折磨后再读阳老博客上的《如何学习科学》,顿悟正道如此。现在已经取关了那些不注重证据或者说不是第一手证据,甚至是把现象当做证据的公众号。就像萨特说的,现实的意义就是匮乏。什么都不够用,粮食不够,正义感不够,时间更加不够,所以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摄取经过检验,并且站在时间源头的第一手信息和知识。

比如最近在小红书上剁手,事后开始思索原始人大脑如何控制欲望提升自制力;跟别人就某一议题激烈争论不相上下赢不了,开始研究认知、动机、情感因素对谈判行为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就提升了知识和信息的品位。

践行的刻意练习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个我正在时间的刻意练习,跟写作有关,这是来自美国作家恰克·帕拉尼克(Chuck Palahniuk)的一个写作建议。小说《搏击俱乐部》正是出自他的手笔。他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写作的细节上。记得有一次直播是关于神经震荡,讲述的是如何说服他人以及在传递信息或者描述事物时怎样让对方了解的更加深刻,我觉得这些都是相关的。他的方法是从现在开始,至少接下来半年之内,不能用表达「想」的动词,包括:「觉得」、「知道」、「明白」、「懂得」、「相信」、「想要」、「记得」、「想象」、「欲求」,像律师在法庭上一样,提供一切证据。描述人物的行动和角色的细节,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想象。

进行这个练习时,你可以想象自己是一个电影的导演,如果你要表现男主角想知道女主角对他有什么感觉,这实际上是要让演员用肢体和表情,结合很多的伏笔,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联衔接去表现你的这个观点。写作其实也一样,你在写的时候,你需要去考虑,把演员安排在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下,可能咖啡厅还是餐桌旁边,然后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故事。

举一个我正在练习的例子,我要描述「这飘渺的烟雾是有毒的」,实际上「有毒」都是很难去表达和传递感觉的,所以就用他的方法重新加工了一下。

img

**你可以尝试用这种形容词和画面去填充,去放大你想描述的事物或场景。**假如你有每天 500 字的写作训练任务,用这个方法也许 25 分钟就能达成。你可以不断的去找出可以被替换的词汇,比如说想、知道、明白等等,甚至是爱和恨。我的这个练习是描述我家的猫第一次看到加湿器喷出的湿气的一个反应动作,并进行了人格化。跟宠物生活在一起可以给写作训练提供很多素材,你可以用拟人的方式去描述它的动作和行为,赋予它们人格。如果你缺乏练习素材,可以考虑养一只小动物,或者,描述自己的梦境,有些精彩的故事是你在清醒的时候都编不出来的。

互动问答

Q1.分享一下撰写卡片的过程?

:我最喜欢写人名卡,一般会先参考维基百科,查阅此人所擅长的领域和相关著作、论文。还会搜索 Eage.org 是否有访谈,如果是诺奖获得者,也会到诺奖官网上阅读自传。术语卡也会参考维基百科,也会阅读一些相关书籍为自己的印象寻找有力证据。反常识卡最重要,可以帮助你拓展认知边界,有时会感觉「哇跟我以前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就对了。建立「联想」很重要,当你看到一个术语,你的大脑会反映出谁提出的这个术语,在什么领域?卡片积累越多,这些印象和知识在大脑中所建立的「连接」就越强壮。

Q2.进行这种刻意练习的收获是?

:训练对好作品的一个敏感度。我之前看了很多严歌苓的小说,比如说《补玉山居》《小姨多鹤》,她的语言朴实,但却非常打动人心,但是再对比她的《扶桑》,就会觉得辞藻华丽,展现出另一种风格。知道什么是优秀的,然后在写作上去模仿和练习,你才能很敏锐地找到最佳表达方式。

Q3.如何根据新发现的鲜活证据更新自我信念?

:首先为什么去寻找鲜活证据呢? 比如我们在讨论产品需求时,因为产品团队里面有很多个角色,大家对此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最终这个需求是要怎么样去实现,用什么样的方式,需要你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有证据去支撑。这个证据可能是数据的,或是有过成功案例,也可能是用一个现有的模型地去解决了这个问题,我觉得这种讨论方式才是健康的。

其次,我理解的自我信念就是你已经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或思维习惯。我觉得抛开路径依赖是很重要的,虽然用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永远比做一件熟悉的事情更令人痛苦。再举个例子,我们今天晚上在讨论一个文案,跟我今天在直播里面提到的工作记忆模型有关,即在一个长句子中应该将重点放在前面,以避免句子组块过多,占据过多的认知资源,造成认知负荷。有了这个模型做支撑,在我提出看法和建议时,也更容易让对方接受。

(编辑:魏诗琦 夏天 2016-12-11)

- The End -

↓↓↓戳原文,预约第三季开智部落!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