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13
New issue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书评(多篇) #260
Comments
书评:《人月神话》------不朽的软件工程名著文章目录 ★ 作者及写书的背景 已经有好几周没有写书评了,今天突然想起来要写一写。由于上次的书评是关于 C++ 的,今天打算写写软件工程方面的。对于软件工程而言,我个人认为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哪本书的影响力和深刻程度能够超越《人月神话》(全名是:The Mythical Man-Month------Essay on Software Engineering)。于是考虑来聊一下鼎鼎大名的《人月神话》。如果你已经熟读此书,并且自认为深刻掌握其精华,本帖子你就不必再看了。 ★ 作者及写书的背景根据"如何选择 IT 书籍"里面提到的经验,作者是书籍质量的一个主要保证。所以我先来八卦一下《人月神话》的作者:Frederick Phillips Brooks(以下简称 Brooks)。这位老兄最牛 X 的成就是在60 年代(那时他才【29 岁】)主持并完成了一个同样很牛 X 的IBM 360系统的开发。 最终,IBM 360项目并没有完成全部的预定目标,但是对于这个史无前例的项目,居然没有中途夭折,本身已经算是奇迹了。后来,Brooks 在 1975 年(距今已 30 多年)把他所写的一些软件工程方面的随笔(很多都与 IBM 的 360 项目有关)整理出版,也就是我们今天点评的《人月神话》。 ★ 本书的结构前面已经说了,Brooks 当年是把他写过的一些随笔整理出书的,所以书中的各个章节相对来说比较独立。因此你不一定按照排版的顺序来阅读。比如俺每次重读这本书都只是挑选其中一两个章节来看。 ★ 本书的看点虽然本书的每个章节都称得上是经典,但限于篇幅,只把俺印象最深刻的几章介绍一下。 ◇ 第 2 章 关于【人月】的误导性这是本书最有名气的章节。在本章,Brooks 明确反对使用"人月"这个极具欺骗性的度量单位。因为"人月"这个称谓暗示着"人"和"月"是可以互换的。 ◇ 第 3 章 关于团队的组成为了解决前几章中提到的大型团队的种种困难,Brooks 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把大型团队拆分为若干个类似于外科手术式的小团队。 ◇ 第 16、17 章 关于【没有银弹】的真知灼见实际上第 16 章"没有银弹"的内容来自于作者在 1986 年作的报告,后来才加入书中。第 17 章"再论没有银弹"是 20 周年版加入的。 ★ 俺的建议啰嗦了这么多,最后来说说俺的几点建议: |
书评:《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文章目录 ★ 为啥推荐这本书? 有好长时间没有写书评了,今天推荐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佳作------《少有人走的路》,希望对大伙儿有帮助。 ★ 为啥推荐这本书?◇ 心理问题的严重性所谓的心理问题,也就是心理不健康。心理不健康跟生理不健康相比,呈现出如下特点: 由于上述特点,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显著的社会问题,所以俺才会想起来要推荐这本书给列位看官。 ◇ 心智不成熟是心理问题的根源之一导致心理问题的根源有很多,"心理不成熟"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关于"心理不成熟"的表象及其危害性,俺引用本书中文版序言的如下几段话:
◇ 如何解决"心智不成熟"?今天推荐的这本书,就是要告诉你,如何让心智成熟。 ★ 此书有啥特点?◇ 持久性俺写书评推荐的,通常都是经久不衰的老书(比如:《一九八四》、《你的灯亮着吗》、《中国人的性格》)。今天推荐的这本也不例外------它是 1978 年出版的(或许比你还老)。在出版之后的头 5 年,它几乎是默默无闻。但是到了 80 年代中期,突然就火爆了------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待了 20 多年。它的畅销不是因为广告促销,而是因为读者之间的互相推荐。如此好的口碑,充分说明了读者对此书的认可。 ◇ 通俗性作者斯科特-派克是一位资深的心理医生,有几十年的实战经验。他在书中举了形形色色的心理疾病的案例,而且没有掺杂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理论。所以,即使你是心理学的门外汉,看起来也不会太吃力。 ★ 内容简介下面稍微介绍一下本书的大致内容。 ◇ 第 1 部分:自律俺认为这是本书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建立【自律能力】,是达成心智成熟的关键。 ◇ 第 2 部分:爱本书的第二部分,重点谈"爱"这个话题。(请注意,书中谈及的"爱",是广义的。不要一看到这个字眼,就想到"性爱")
如果你问这类父母这么做的动机,他们多半会说:因为他们【爱】自己的孩子。 ◇ 第 3 部分:成长与宗教事先声明:俺是无神论者(或者说,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徒)。
◇ 第 4 部分:神奇的力量前面三部分提到的心智,都是"意识"层面的。最后这部分会讲到"潜意识"的问题以及"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互动。接着作者还谈到了两种力量(心灵的力量和政治的力量)。心灵的力量用于控制自己,政治的力量用于控制他人。 |
书评:《中国人的性格》文章目录 ★ 作者其人 俺给大伙儿推荐的书,多半是有一定年头的老书(比如《人月神话》、《你的灯亮着吗?》、《1984》)。而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中国人的性格》(洋名叫"Chinese Characteristics"),则尤其古老------它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由一个洋人传教士写的。可能有些同学会纳闷:这么古老的一本书,还能跟得上当今潮流吗?会不会已经落伍?下面,俺就来解释一下,为何此书值得一看。 ★ 作者其人本书的作者是:阿瑟-亨德森-史密斯(他有个中文名叫"明恩溥")。老实说,这家伙的名气不是很大,更多是靠着这本书而出名。他在清末到中国传教,定居中国几十年。这期间,他对身边的中国人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最终写成此书。 ★ 鲁迅的评价为了强调此书的牛 X,俺再把鲁迅他老人家搬出来。
虽然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是书中所批判的中国人的性格缺陷,依然广泛存在。没看过的同学,建议看一看;看完后,最好再自省一下。否则,就像鲁迅所说,"看了而不反省,却也并无益处"。 ★ 内容简介书的结构很简单:总共 27 章(目录如下),头 26 章分别介绍某个性格特征,最后一章相当于是总结。各个章节之间没有太大的依赖关系,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跳着看。俺把某些章节里,比较精辟、有趣的言论,摘录在下面。 ◇ 第 1 章 保全面子------一旦正确理解了"面子"所包含的意思,人们就会发现,"面子"这个词本身是打开中国人许多最重要特性之锁的钥匙。 ◇ 第 2 章 节俭持家◇ 第 3 章 勤劳刻苦◇ 第 4 章 讲究礼貌------中国的典籍上记载有礼仪准则 300 条,行为准则 3000 条。一个民族背负着如此繁多的礼节,要延续下去似乎是不可想像的。但是,我们很快就发现,中国人已经设法把恪守礼节熔铸成一种内在的本能,而非外在的需要。 ◇ 第 5 章 漠视时间------中国人的一天仅有 12 个时辰,一个时辰与下一个时辰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只是象征性地把一天分为 12 个部分,他们所说的"中午"是指上午 11 点到下午 1 点之间。 ◇ 第 6 章 漠视精确------还有一件与测算长度有关的稀奇事,即从 A 到 B 的距离不一定等于从 B 到 A!在中国,欧几里得的公理"与同一量相等的量彼此相等"也已不起作用了......与此类似的是,"整体等于部分之和"这一公理在中国也不能成立 ◇ 第 7 章 易于误解◇ 第 8 章 拐弯抹角------中国人因生气而互相辱骂时,充分运用各自的文学才华,很得意地用一种精致的暗讽表示一种恶毒的意思。其暗讽水平之高,使人不能当场听出其中的真正含意。需要仔细琢磨,就像糖衣药丸,里面才会令人恶心。 ◇ 第 9 章 顺而不从------把中国人比做竹子,这种比拟最为精确。竹子高雅,到处都用得着,它柔顺,中间是空的。东风吹来,它朝西弯,西风吹来,它朝东弯;没风的时候,它一点也不弯。竹子的幼苗像是棵草。然而,草易于打结,而幼竹尽管柔顺,但很难打结。 ◇ 第 10 章 思绪含混◇ 第 11 章 不紧不慢◇ 第 12 章 轻视外族------外国人无论抱着何种目的来到中国,中国人通常把他们看做是"野蛮人"来对待。即使在中国的官方文件中,也一直习惯于用"野蛮人"而不用"外国人"来指称外国人。 ◇ 第 13 章 缺乏公心◇ 第 14 章 因循守旧------中国人比任何其他民族都更确实地相信:已经过去的时代才是他们的黄金时代。古代圣人带着无比的崇敬谈论着更古的"古人"。 ◇ 第 15 章 随遇而安◇ 第 16 章 顽强生存------如果一个民族具有像中国人那样的身体素质,能够在战争、饥饿,瘟疫和鸦片的影响下生存下来,如果他们能进一步注意生理和卫生法则,有适宜的食物,保证营养,那么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们自己就足以占据世界的主要地区,并且还会更多。 ◇ 第 17 章 能忍且韧------对于一个来自西方国家的外国人来说,"面包、面包,否则就流血"的革命口号是很熟悉的。但很难理解,为什么无家可归,饥饿绝望的中国难民宁可在被洪水和饥荒摧毁的地区流浪,也不愿意团结一致向当地官员要求救助。......我们反复恳切地询问大饥荒时的中国人,为什么不采取那样的举动呢?回答肯定就是一个词:"不敢"。如果还要花费口舌,硬要说,一个人与其饿死,还不如起来造反被杀死,就算是非正义的也没有什么不好,那么回答仍然是"不敢,不敢"。 ◇ 第 18 章 知足常乐------中国人是一个相信命运的民族......在中国的经典中,有大量有关"天命"的论述,百姓之间也经常说到所谓"天意"。这种说法往往与我们所说的"上帝无所不能"极其相似。但在基本思想上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对我们而言,"上帝"意味着一个完全拥有并创造世界一切、能给我们带来关怀和预言的造物主;对中国人而言,"天"实际上指的是一个笼统的非人格的东西,而且还是完全说不清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命运。 ◇ 第 19 章 孝悌为先------孝道中传种接代的宗旨是一系列弊病的根源。它要求,无论有没有养活孩子的条件,都必须生养。它导致了早婚与人口泛滥,使人们倍受贫困的煎熬。它也是一夫多妻制和纳妾制的根源,它永远是一个祸根。 ◇ 第 20 章 仁爱之心------"腊八舍粥"也一样,是典型中国式的慈善活动,它也只注重活动的表面形式。腊月初八这天,平时没机会行善的人,早已准备好要慷慨施舍。按照风俗,他们一整天会向所有来讨粥的人施舍,不过,这些粥都是最便宜、最难让人下咽的。这就是所谓的"行善",人们以此来积德。如果某一年碰巧丰收,可能就没有人来讨粥了,因为即使穷光蛋在家里也可以吃到同样或更好的饭食。即便如此,仍不足以使施粥者停止舍粥,或换上更好的食物。一天过去了,没有一个人来讨粥,它们最终被倒进了猪槽。而行善的富人们也带着悠悠的满足感回屋睡觉去了。今年的义务他己尽了,良心也得到了满足,他是个仁慈的人。 ◇ 第 21 章 缺乏同情------对残疾人的态度也能说明中国人缺乏同情;中国人一般认为,呆子、瞎子、尤其是独眼龙、聋子、秃子、斗鸡眼都应该避而远之。似乎生理上有缺陷,道德上也一定有缺陷。......不幸残疾的人,无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不能忍耐嘲讽就不能活下去。......这些不幸的人终生都必须逆来顺受,只有当他听到长年不断的嘲弄而不再温怒时,才能够安于生活。 ◇ 第 22 章 社会风波------中国人骂人,非常令人难以理解。他们并不揭露对手实际的过错,而宁可污辱他的祖先,嘲笑他卑贱的出身。被骂的人则认为这是对自己尊严的严重伤害,其原因不在于是当着别人的面,甚至不在于自己被骂,而在于骂他的那些话令他太丢"面子"了。 ◇ 第 23 章 株连守法------在西方,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体。而在中国,社会却是由家庭,村落或宗族等构成 ◇ 第 24 章 相互猜疑------尽管从理论上说,皇帝是百姓的父亲,他的臣僚也被称为"父母官",但所有的人都清楚,那只不过是一种说法而已,......百姓与统治者之间真正的关系是孩子与继父间的关系。 ◇ 第 25 章 缺乏诚信------中国人能自觉守约者,寥寥无几。这与他们误解的天赋、淡薄的时间观念有关。不管失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你将有趣地发现他们会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 ◇ 第 26 章 多元信仰------任何在某一方面似乎对人有利的神灵都会受到人们的垂青。就像个偶尔需要伞的人,遇到了一家伞店,他绝不会去问伞是何时发明,何时开始普遍应用的。中国人对自已崇拜的神也同样不过问其家世、经历。 ◇ 第 27 章 中国的现实与时务------中国人并不缺乏智慧,也不缺乏耐心、现实性、快乐,这些方面他们都是杰出的。他们缺乏的是人格和良心。许多中国官员受不了贿赂的诱惑,就做了错事,还以为永远不会被发现,因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
书评:《你的灯亮着吗?------找到问题的真正所在》文章目录 ★ 作者简介 前几天收到读者来信,建议俺推荐一些关于方法论、心理学、管理学方面的书籍。俺当时列的第一本就是温伯格写的《你的灯亮着吗?》。今天俺打算来点评一下此书。 ★ 作者简介按照俺写书评的惯例,先来八卦一下作者:杰拉尔德-温伯格(Gerald M. Weinberg)。这位老兄在 IT 界(尤其是软件工程界)的地位,那是相当高滴,真可称得上是泰山北斗了(具体可以看"这里"的介绍)。他写过的,堪称经典的书籍,随口就能说出好几本,比如:《程序开发心理学》、《成为技术领导者》、《咨询的奥秘》、还有今天要点评的《你的灯亮着吗?》。鉴于此牛人的经典大作较多,俺打算今后有空的话,再点评一下这位大牛的另外几本经典。 ★ 为啥俺推荐此书?其实在大伙儿的生活中、工作中,无时无刻不被各种问题所困扰。比如总感觉钱太少;比如在公司里没有发展前途;比如与家人相处不够融洽;比如上班路上碰到堵车;比如...... ★ 本书的一个小故事为了给大伙儿开开眼,俺透露一下本书的第一章的一个例子(这个故事好像流传很广,可能你之前已经听说过)。以下是俺的转述,省略了部分情节。 但是这几个能够【直接想到】的方案,都有缺点:方案B和方案C的成本太高;方案A和方案D可能会导致客户流失。也就是说,这些方法都不够理想。那该咋办捏? ★ 从这个故事,我们能学到什么? ◇ 最初接触到的问题表述,未必反映问题的本质在那个故事中,用户对问题的描述是:"电梯太慢"。其实这只是【表面问题】。而对于房东来说,【本质问题】是:"用户感觉电梯太慢"。 ◇ 最先进入脑海的办法,往往不够优由于上述原因,你可能被那个表面性的问题表述所蒙蔽。蒙蔽了之后,你会首先想到针对那个【表面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这个解决办法要么不能完全解决【本质问题】;要么解决的成本很高;要么解决之后有副作用;......总之,就是不太爽! ◇ 经常会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咱们的老祖宗曾经教导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其实未必!很多时候(但不是所有时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滴 :-) 关键是要看清、看透问题的【本质】。 ★ 结尾写到这儿,发现不知不觉,已经啰嗦了很长一段,就此打住吧。希望刚才那个小故事,会让你产生看完此书的冲动;但愿你看完整本书之后,能够大有收获! |
书评:《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文章目录 ★ 本书简介 好久没有写书评了,今天俺想给大伙推荐《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 本书简介本书英文名是《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Prentice Hall 出版。(截止俺写本文时)已出到第 8 版。出了这么多版本,足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 稍微透露点内容照例,俺要大致介绍一下本书的内容。 ◇ 第一章在头一章,作者介绍了一些基础知识、基础概念。俺拣几个重要的,稍微说一下。 1、海绵式和淘金式 2、开放的心态和情感 3、强批判思维和弱批判思维 ◇ 当中几章当中的几个章节(从第 2 章到第 13 章),每一章节告诉你一种提问方式。注意,这几个问题在顺序上是有先后的依赖关系的,所以你最好按顺序阅读。为了让你确保学习效果,在这几章的末尾都附有练习题。
◇ 最后一章最后这个章节,是"练习和复习"。虽然前面每章都包含了"练习题"。但在最后这一章节,作者提供了一个真实文章,然后让你利用前面几个章节学会的提问方式,对这篇文章进行逐一提问、综合分析。 ★ 结尾最后,来个俗套的结尾。祝愿大伙儿看完本书后,能培养起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
《如何阅读一本书》------书评及内容纲要
文章目录
★ 为啥要推荐这本书?
★ 此书的影响力
★ 阅读的目的
★ 主动阅读 VS 被动阅读
★ 阅读的层次
★ 如何读不同类型的书籍
★ 阅读与心智的成长
上星期的博文《为啥俺要写博客------动机的自我分析》提到了"主题阅读"一词。当时俺提到:这是境界最高的阅读方式。为了让列位看官对"主题阅读"有所了解,今天特地推荐一下《如何阅读一本书》。
★ 为啥要推荐这本书?
俺写博客奉行一个宗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如何阅读一本书》是阅读方面非常非常重要的【渔】。
为啥俺要介绍阅读方面的【渔】?主要有两个原因:
原因 1
想必大伙儿都意识到一个现象------如今大众的阅读水平是很差滴。即使一本不算难也不算厚的书,很多人也无法胜任。有些人甚至连阅读一篇较长的博文(超过 1 万字)都做不到------所以俺的大部分博文都尽量控制在几千字,以照顾某些阅读能力不够的同学。
原因 2
还有一个原因促使俺推荐此书------最近半年分享了很多电子书。但是据俺收到的反馈,很多人虽然下载了,却没怎么读。俺猜测,还有些人是因为缺乏阅读技能,导致收获不大。
如果你也感觉自己的阅读能力有待提高,这本书是非常非常值得【从头看完】滴。
★ 此书的影响力
俺单独写一篇博文来推荐的书,通常都是老书------这本也不例外。
此书最早出版于 1940 年(在这个年代,可能你的父母还没出生)当时立刻就成为畅销书,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到 1972 年又出了一个修订版,补充了很多的内容。本文介绍的就是上世纪 70 年代的那个版本。
一本书历经这么久,还值得还单独写一篇博文推荐,足以说明其价值。
下面,结合俺个人的体会,对此书做一下内容简介。
强调一下:光看俺的内容简介是远远不够滴,一定要花时间自己从头到尾看完!!!
★ 阅读的目的
在书的第 1 章(阅读的活力与艺术)就总结了阅读的三种目的:娱乐消遣、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
啥是"娱乐消遣"捏?大伙儿应该都明白,俺就不说了。
"获取资讯"和"增进理解力",可能很多人不太清楚这两者的区别。俺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获取资讯"如同在平地走路,而"增进理解力"如同爬山。
以【获取资讯】为目的
这种阅读目的,你只是获取信息,只需要动用"记忆力"。所以,这种阅读是比较【轻松】滴。轻松的代价就是------这样的阅读给你的帮助不够大。
比如:对新闻的阅读,就属于这类;对大部分小说的阅读,也属于这类。
以【增进理解力】为目的
如果某本书的内容超出了你的理解力,或者超出了你所熟悉的领域,那么你就需要花一定的力气才能读懂。这时候,光靠记忆力就远远不够了。你需要动用大脑的其它能力(分析、推理、总结、想像......)。显然,这种阅读过程伴随着更多的思考,可以让你的头脑提升到新的高度。
★ 主动阅读 VS 被动阅读
所谓的"主动阅读",指的是:你要带着问题去阅读,要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俺称之为"挖掘式的阅读"。
"被动阅读"与之相反,在阅读过程中没有思考。俺称之为"灌输式的阅读"。
如果阅读目的是"增进理解力",就是典型的主动阅读;如果是为了"娱乐消遣",基本上是被动阅读;至于目的是"获取资讯"的阅读,则两者兼而有之。
那么,怎样才是"带着问题阅读"捏?作者写道:
更多内容,请看此书的第 5 章------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 阅读的层次
此书的重点内容在于:介绍了 4 种阅读层次。
为啥称"层次"而不称"类型",因为层次有"高低之分",而且层次之间是递进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上面的层次需要依赖下面层次的技能。
◇ 基础阅读
顾名思义,这是最基本的阅读层次。在这个层次,只需要你做到"读懂书籍字面上的意思"。需要的技能仅仅是:识字、断句、联系上下文、等。
显然,列位看官都已经具备这个层次了------不具备这个层次的人,相当于半文盲。
对于这个层次,只是在第 3 章大概介绍了一下。因为咱们都不是学龄前儿童,所以这个层次不是重点。
◇ 检视阅读
此书的第 4 章介绍"检视阅读"的各种技巧。
检视阅读有时候也可以称为"略读"。它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大致搞清楚一本书的内容和主题。
很多人可能看不起"略读",其实这个技能是很有用滴。掌握这个技能,有助于你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判断一本书的优劣。这样就避免在烂书上浪费太多时间。另外,在后续的"主题阅读"层次,也非常依赖"检视阅读"的能力。
举个例子:自从俺开始提供电子书下载,很多热心读者会主动分享电子书给俺。有些读者分享的电子书,俺从来没看过,如何判断此书要不要放到网盘上共享捏?这时候俺就会先采用"检视阅读"的各种技巧,快速判断该书的价值。
◇ 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有时候也可以称为"精读"。一看到"精读"这个词,你就晓得这是重要的技能了。显然,只有对有价值的书,才值得花力气做"分析阅读"。"烂书或平庸的书"是没有这种待遇的。
这本书花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分析阅读"。这部分是此书【重点中的重点】。
分析阅读包括如下几个阶段:
第 1 阶段------这本书在谈些啥
主要在第 7 章介绍。这个阶段你需要做如下 4 件事情。
(1) 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
(2) 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 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4) 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第 2 阶段------诠释整本书的内容
主要在第 8 章和第 9 章介绍。这个阶段你需要做如下 4 件事情。
(5) 找出重要的、关键性的词汇,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
(6) 从最重要的句子里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7) 找出作者在论述些啥,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因果关系,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8) 搞清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
第 3 阶段------评价这本书
主要在第 10 章和第 11 章介绍。
(9) 除非你已掌握某本书的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评论。
(10) 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11) 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区分出书中的"事实"与"观点"(参见俺的另一篇博文:《批判性思维扫盲:学会区分"事实"与"观点"》)
如果要做出批评性的评价,需要做到如下几条之一:
(12) 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13) 证明作者的知识有误。
(14) 证明作者的逻辑错误(关于常见逻辑谬误,俺写过一篇扫盲,在"这里")。
(15) 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不够完整。
另外,在第 12 章介绍了辅助阅读。包括利用外在的工具和资源(比如工具书,百科全书、字典、等)辅助阅读某本书。
说到"百科全书",稍微引申一下。
如今百科类的网站已经很成熟了。这类网站可以非常有效地作为阅读的辅助工具。在《网站的类型和使用场景》一文中,大致介绍了俺如何使用百科类网站。
在所有的百科类网站中,本人强烈推荐"维基百科"------其内容之丰富是无与伦比的,而且包括多语种,有助于提升你阅读洋文的功底。
◇ 主题阅读
关于主题阅读,主要在第 20 章介绍。
所谓的"主题阅读",通俗而言就是:为了研究某个主题,阅读跟该主题相关的多本书籍。这种阅读主要包括 5 个步骤:
1. 找到这几本书的相关章节
这时候,"检视阅读"又派上用场了。
2. 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
这个步骤有点类似于"分析阅读"的第 2 阶段。
3. 厘清问题
你可以列出一些问题,然后看看这几本书能否回答这些问题。
4. 界定议题
如果几本不同的书籍都能够回答同一个问题,并且答案有差异。那么,你可以根据答案的差异、作者的情况、进而判断出这个问题的价值。
比方说:如果某个问题,多本书的作者给出全然不同的答案,而且这几本书的作者在立场的客观性、分析的全面性、思维的深度等方面都足够。那么这个问题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5. 分析讨论
找到有价值的问题之后,就需要通过自己的综合分析,思考一下:【为什么】这几本书的作者,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如果你能想明白,那么你对该主题所处的领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稍微引申一下:
【WHY】类型的问题,通常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前几年俺写过两篇博文《学习技术的三部曲:WHAT、HOW、WHY》、《用提问来促进思维------兼谈【非】技术领域的 WHAT HOW WHY 三部曲》,聊过其中的原因。
★ 如何读不同类型的书籍
这本书的如下章节,分别介绍了具体类型的书籍,有哪些阅读技巧。
★ 阅读与心智的成长
这是此书最后一章的内容,包括如下几个小节:
◇ 好书能带来什么帮助?
前面介绍的,都是关于"如何更好地阅读",但是书籍本身的好坏也很重要。关于好书的重要性,俺摘录一段:
请注意这段提到的两个词【知识】和【智慧】------只提供讯息的书,带给你"知识";而真正的好书带给你"智慧"。至于消遣性的书,既不会给你知识,也不会给你智慧。
◇ 书籍的金字塔
书籍的好坏是符合【二八原理】滴!(俺曾经写过一个系列《无处不在的二八原理》)。
关于书籍的金字塔,包括三层:
第 1 层
99% 的书籍对于你的能力提升是毫无帮助的。这 99% 里面,相当大一部分书是"消遣性"的,还有一些可能是跟你完全无关的领域。
显然,这些书籍是不需要进行"分析阅读"的。
第 2 层
这一层次的书籍,你至少要做一次完整的"分析阅读"。经过一次分析阅读之后,你基本上就"读通"了,知道这本书的主要精华。一旦读通,以后你就无需再去阅读。顶多是偶尔拿出来翻看个别重点,复习某些片段。
第 3 层
这一层次的书,非常非常少。它们的特点是:你无法通过一次完整的"分析阅读",就把它读通。甚至有可能你进行了 N 次分析阅读,也无法尽其究竟。
为啥会这样捏?俺介绍一下第 2 层与第 3 层之间的微妙差异:
第 2 层与第 3 层的差异
第 2 层的书
当你进行多次分析阅读,每次的收获会变少。因为你的本人的积累增多了,理解力提升了,而书的内容是固定的。显然每次阅读,收获降低了。
第 3 层的书
随着你的能力提升,每一次对该书进行分析阅读,你的收获都是全新的。甚至有可能后面的阅读,收获会更多。为啥会这样捏?因为这类书的作者,境界远远高于你本人。有可能在你一生的不同阶段都可以反复阅读同一本书,始终有收获。因为你始终达不到该书作者的境界。
◇ 生命与心智的成长
这一节有两段话,俺摘录如下(粗体是俺标注滴)。希望能激发大伙儿对思考的热情。
The text was updated successfully, but these errors were encount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