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37 lines (18 loc) · 5.63 KB

汉语已经不是一种成熟的语言.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37 lines (18 loc) · 5.63 KB

汉语已经不是一种成熟的语言

标签: 汉语 逻辑 定义 西方文化 名词解释 概念 修辞 议论文 传统文化 整体 局部

目录: 知识论和交流沟通学

时间: 2011-05-08 20:29:13

以逻辑和定义功能为标准,汉语已经不是一种成熟的语言

**语文是沟通的“学说/技艺”,语文不能沟通就是失败;

逻辑从概念开始,概念从定义开始;语文从精确的概念定义开始;

**

逻辑是沟通的基础;准确一贯的定义,是逻辑的基础以逻辑和定义功能为标准,汉语不是一种成熟的语言;或者说汉语只是上一代的成熟语言。以21世纪的世界社会合作水平为标准看,汉语作为一种文化的交流基础,已经显得落后了;导致由于缺乏沟通,人与人之间充满内斗内耗,因为无法就彼此利益作有效的和平的交流,——>尽管从历史纵向看,因交流的改善,今天中国是最和谐的年代,而非最内斗的时期。

从交流的意义上,东方(汉语)的传统思维,是直接提供不可置疑的结论的状饰,而不倾向于理由的解答;西方文化则相反,重视原因的解释,而认为没有标准答案的结论,结论是个体性。由于东方视结论为道理,西方视理据为道理,因此东西方文化冲突之处,双方都会认为对方是不可理喻的。汉语传统文化不容易接受,“修辞形容是次要的,逻辑理据是重要的”。

语是修辞型的语言,逻辑(理据)不是汉语文化重视的内容,因此汉语对于有心之人,特别容易偷换由汉字组成的概念,而令所谓的争论,如果不是无疾而终,就是从口水仗走向“千万不要忘记自相残杀”的内斗。因此,当讨论时发现对方固执于概念的偷换,对反复声明上下文的概念说明的歪曲时,应该停止争论,审视对方利益动机,意欲何为;远胜于没完了的口水仗。

中国传统议论文三要素的“论点,论证,论据”是八股文式的诡辩修辞文章,并没有强调取证的客观原则,也没有强调论证的逻辑性,反而更强调论点的政治正确,和“语不惊人誓不休”。这类议论文如檄文类,实际上是对于煽动激进行为,可能有点作用,对于彼此个体的沟通,并无助益。封建时代宣传煽动的文体,远不是语文主要组成部分,甚至不是较重要的一部分。

语文是为了沟通的科学;不能沟通就是语文的失败;偷换概念有着语言文字以外的逻辑机理。语文之争不在于繁体简体,而在于语文是否便于逻辑交流;繁体也许美丽,美丽的垃圾依然是垃圾;逻辑定义的清晰在于对象角色主谓宾的准确把握;汉语也可以用于逻辑的描述,只需要尊重约定的名词解释。名词的解释,可以通过引用英文定义,避免拆字的歧解;与繁简之争,完全无关。

西方科学文化,无论是社会类的还是自然科学类的,首先是基于逻辑定义的。因此从某种角度看,东方文化是没有思想的文化。因为缺乏逻辑定义的能力,只能泛泛而谈“好与坏”;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什么,都说不清楚。而这种什么都说不清楚的缺陷,却被东方权威文化自视为“擅长整体”。

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西方文化追求清晰,东方文化擅长混乱。西方文化清晰到每一个细节,就成了擅长局部;东方文人思维混乱,就成了整体——>一团乱糟糟的整体。脱离基本对象逻辑的东方修辞,或者引进了西方对数学的滥用,都无助于基本论点的陈述;东方混乱的思维引进西方滥用的数学,是最糟糕的“整体混乱”。

逻辑,从最简单的定义,也就是名词解释开始。自已解释自已的定义,自已在所有论述中信守这一基本的定义,是他人可以与我们自已开始交流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交流诚意的最起码表现。至于对方(其他人)是否同意该定义的,无关紧要的因为我们只与同意该定义的人交流。反之,如果我们对其他人的论题感兴趣,也同意了对方的定义,就是在对方的话题内开始另一主题的交流。至于彼方的定义,是否出自某一权威的名著,也是无关紧要的。

前一篇:美国一党独大的弗吉尼亚王朝

后一篇:概念的逻辑定义和乱糟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