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经济学
芝加哥学派
受众
权威
中庸
传播
推广
公权
公信力
诚信
诡辩
脑残
文化
目录: 人权法学和经济学
时间: 2010-01-09 11:46:01
“权威”的经济学解释和人性的权威
独立思考,必须排除“权威”的干扰;那么,这个社会是不是就不应有任何权威呢?经济学上,如何解释“权威”的现象呢?笔者的立场,是一种信念,还是一种“人权经济学”可以解释的社会现象?(此处将人权经济学作微观行为学使用了)。实际上,此时的权威,带有未确定的主谓宾从属的属性定义,即,“谁的权威”?是你的权威,还是我认可的权威,还是“社会公认的权威”?社会公认的权威,在你我之间的讨论,是否需要你我的共同认同?这是最关键之处。
权威是什么呢?如果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说,“权威是预作传播推广(广告)的观点”。因此,权威与“对与错”,是没有必然关联的,只与推广的预投入有关系。权威的价值,在于对受众的信息和观点的灌输的阻尼相对会比较小。显然,能够动用纳税人权益作利已宣传的公有制权威,也就成了的公有私享制的利已利益,这样的权威专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利益集团的必然依赖。
因此,权威之“预投入”,也就有了预接受;意味着“你认同的权威不是我的权威”。一个人接受权威,是一种交换,意味着“我”的利益,接受该权威的解释了。中国式诡辩的实际,就是把“我的利益”,通过“我的权威”,强加于他人,实现对他人利益的解释和掠夺,是强买卖,也就是抢劫。可见,排除权威的干扰,实际上是要“排除他人,包括公权强加给你的权威”,至于您自已的权威,还有你自已的上帝,完全是你自已的“私”的绝对主权,他人无权干涉,也与他人无关。
以此标准,考究“脑残”或“无知”的诊断,如称对方是无知或者脑残,是否合理,取决于对方是使用自已的权威捍卫对方本身的人权利益,还是用对方的权威,要侵犯你的相关的利益。因此,“骂”一“打”或者暴力,未必是不合理的。对于中国式诡辩者,要将对方的权威,对方的哲学即使如辩证法,或者对方的上帝即使如基督教,又或者是他们心中的红太阳毛上帝,强加于你;那么,以脑残却之,是您最仁厚的自卫措施,————我国刑法宪定,脑残患者刑事减责。(笑笑)
权威之“预投入宣传”,可以降低接受灌输的阈限。为什么接受“公权认可”(中国社会的“公认”)的专家,那怕无良,实际传播效果都要超出笔者这样的独立观点?与笔者的对与错并无关系,而与各自观点的“被推广有关系”。笔者这样的观点,唯一的胜算,就是唤醒公众“我的利益在那里”的本私人性。这种人性的威力,超出了“被动灌输”的力量。从本博反馈看来,只对部分嫌“睾丸”累赘的无私人妖无效。(笑笑)
象中国经济专业学生,首先接受的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强化培训,10-15年;然后是以“西方的经济学”,其实就是萨缪尔森强调“看得见的手”的凯恩斯主义学说的培训1-2年;随后是选修张五常科斯的新制度学派3-6个月,部分介绍芝加哥学派的统计数学经济学1-2个月,(要知道中国真实经济数据不真实也不公开,笑笑),……奥地利学派?听说哈耶克已经被禁止了!这就是中国的经济学专业培养的全过程。可以想象,这样的学生,是为什么样的观念灌输,扫清了障碍。
通过公权强行进行的“预投入”,甚至通过禁止某些“激进观点”,也就是等于剥夺了公众本身利益选择的议价权。可见,灌输本身,是需要有剥夺对方的言论权的能力,和额外的“推广投入”相结合,才能构成超越受众个人利益的灌输。否则,象笔者这样的无名平民,就只能通过“我的利益在那里”,唤起受众个人利益的认知,将林语堂的动物们,在可能的传播范围,重新变成“有私”意义上的人。
中国文化最大的缺点是中庸作为原则,也就是“没原则”。表现在排除他人权威干扰时,是过分虚心,“我不是权威,不能排除权威”。朋友,人学习不但和水平有关,还和年龄有关。您老兄如果已经成人了,就要伤脑筋养活自已了,别老太谦虚好不好?除非别人会因为你谦虚付帐。(笑笑)。排除权威的独立思考,实际上就是排除他人对你的利益的垄断,“你的利益你作主,别让他人忽悠成无私的”,这对您有害吗?这话,够权威吧?(再笑笑)
《当中庸成为权威》
《“权威”的经济学解释和人性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