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gdp
战争胜负
市场经济
科斯
英国
综合国力
国防
李鸿章
甲午战争
人权
军事
目录: 人权法学和经济学
时间: 2009-12-26 21:44:55
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和市场经济的必胜威力
市场经济对于一个民族国家的利益的最大化,是强制性的。有多少计划经济成分,这个国家的民族利益就受到多大程度上的损害。有多少计划经济君权公有制的比例,这个国家就有多少大例的程度的GDP,不是在战争中被转移到战胜国,就是在和平的国际贸易中,廉价变卖给发达国家。请问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是否可以认为,这两者是等价的??而象毛泽东这样的蠢材,就是把GDP集中起来,毁掉!毛自已留点回扣!然后全部毁掉!不给帝国主义,也不给中国人民,称为“民族主义”,“爱国!”,“骨气”!(昏)
市场经济,就是人权普世价值观所保证的藏富于民积存国力的经济。它的作用,不但体现在和平时期的财富积累效果,在国际间的和平或者战争中,提供多得多的可选择性要素。最典型的就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当北方封锁舰队,被南方突然出现的弗吉尼亚装甲舰,吓得眼花时,美国海军部,一翻项目登记表,几乎立刻就发现自已原来把monitor级装甲试验舰,给忘记在家里了。如果不是南方造出了装甲舰,这艘发明,只怕要到烂铁收买厂才能实现它的价值。这才是国力深厚的表现。
市场经济对综合国力的影响方式,还体现在,人权普世的价值观,令社会中的每一个自然人,都能够自我产权所辖的资源,不存在被浪费的“公共租值”,从而,无论完成任何社会事务,无论是战争的,还是和平的目的,都能够用最低的成本完成。这就是科斯定理中所谓的“市场阻尼最小化”,或称市场最优化。
在和平竞争中,市场经济不但因为藏富于民,而令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出现越来越多的比较优势的因素。而且,由于市场阻力更小,没有层层审批的公权寻租,因此,社会的资源可以涌向出口效益最高的部门,从而提高本国对外贸易的汇率,而不会出现中国这样“除了卖血,除了最廉价出售自已的优势资源象稀土,除了做殖民地,没有别的产品可供出口”的尴尬境地。
而在战争时期,人权普世价值观的公民社会,则由于更低的成本保障了国民的基本生存,从而能调动更大的战争资源用于自卫战争,反而比国家主义社会,能够更大比例的军事力量。民主国家出于成本考虑,只会从事自卫性的减损战争。如果简单地用科斯阻尼来说,就是由于市场经济国家的制度阻力更小,从而可能令国家积累的社会总产值,即综合国力,可以更充分地转化为前线的军事力量,更有效地供给前线的火力物流,直到战争的胜利。这又和传统文化霸权主义的宣传,“举国体制效益高”,是相反颠倒的。
可见,决定战争中的前线战术优劣,和最终决定战争的因素,共有三个,第一是综合国力即社会总价值存量,第二是预先格式化为战争力量的军事GDP,体现为社会总价值的风险成本;最后,是综合国力经动员转化为战争力量的市场效率。市场经济国家,在第一项和第三项都占有优势,第二项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优势。这样,两方相争,民主必胜,是有着深远的经济学基础的。
使用这三个要素,对比象清朝在鸦片战争,尽管清朝的“GDP”比较大,但是GDP与有效军事力量没能直接的关系,也与综合国力没有直接的关系。不是人权产权利益不可侵犯的私有制公民社会,当然就不是市场经济社会,所以清朝领先的只不过是“平价构买力”的GDP。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GDP等价于社会总价值转化为任何特别社会需要,如军事,的转化能力。
如果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英国由于交换成熟得多,即使是从有效GDP计算都比清朝强大得多。最后,英国动员帝国潜力的“社会阻力”比清朝小得多。因此,鸦片战争中,英国掌握完全的主动。是否打下去,完全取决于英国对战争成本效益的判断,而与清军是否“善战”无关。如果不是英国是一个成熟的帝国,知道立刻消灭清朝对英国无益,仅仅以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实力,就足以完全征服清朝,就象英国征服印度一样。类似地,日本对清朝在平价GDP上居劣势,有效GDP未必是劣势。由于李鸿章的洋务没有涉及到体制,因此,后两项清朝都处于劣势。无论清朝的平价GDP有多强,转化为军事实力都未必赶得上战败的速度,清朝之败,一点不惊奇。
《正义向善的战争顺应市场经济,对抗市场经济要求的就是不正义的战争》
《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和市场经济的必胜威力》
前一篇:“看得见的手”催化了大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