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71 lines (35 loc) · 10.9 KB

英国征服印度是法治商业经济行为的成功.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71 lines (35 loc) · 10.9 KB

英国征服印度是法治商业经济行为的成功

标签: 东印度公司 商业经济 人权 主权 经济行为 法治 扩张 经济 商业 征服 殖民地

目录: 文明社会进化史

时间: 2008-12-18 10:30:53

前文《印度社会价值观不为统一服务》、《印度文明和圣雄甘地》、《印度种姓传统阻碍印度成为真正的民主国家》,《英国征服印度是印度历史的进步》并没有讨论完印度话题,

东印度公司征服印度,是偶然性事件。他们原来只是打算做生意。有趣的是,日本人到明朝中国,原来也只是打算做生意,顺便花掉日本新发现的大银矿里发掘出来的几亿两白银。但是由于双方种种原因,变成了使用武力维护生意地位的百年冲突,史称明朝抗倭战争。战争不战争不打紧,日本人用成本低廉的银子,换取了明朝大量的产品,最终促使了明朝流动性过剩,物资紧缺,物价飞涨,经济崩溃,转而形成旷日持久的通缩。说明朝实亡于日本,或者说亡于日本白银,并不为过分。(日本输入明朝的白银总数是西班牙美洲白银的三倍)。

东印度公司为了做生意,在印度招募了军队。东印度公司不断地通过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用这些英国军官带领的印奸精锐,打垮了印度“正果人士”的奴隶主正义之师,夺取了他们奴役印度人民的权力。不知不觉之间,征服了整个印度。考虑到印度民族从来没有存在过,印奸之说,当然只是汉化的用词。事实上,印度佣兵很乐意成为英国的雇佣兵,可以得到更高的薪水,更好的装备,更高的社会地产,更多的人格尊严,和更少的战场死亡,退役后,还可以从东印度公司及后来的英政府中,得到从业的份地。当时的印度正果阶层,所能提供的从军条件,显然,不能与欧洲近代化的英军相比。

英国征服和统治印度整个过程,所使用的文的武的男的女的连同家属,从来没有超过3万人。再联系西班牙征服印加只是使用了一千人多人,欧洲开疆拓土的效率,显然远远超过中国历代皇朝。汉武帝征匈奴,实际上是寸土未得,只不过是把原匈奴放羊的草原变成了自然保护区。全国人口因此公益事业,少了一半。光是他妹夫李广利远征大宛,志愿军就牺牲了差不多二十万。终唐一朝,不能对付吐蕃的骚扰,反而是德宗代表离京避吐蕃兵锋。雍正一朝花了近亿两白银,灭了罗布藏丹僧,也只是将青海变成了藏羚羊的保护区。同样都是寸土未得。其中差别在什么地方?参考《2000年中国历史文明的含义》。中国的“扩张”,早晚会到达农业成本的尽头,即,在守住新领土所需要农业收入,比不上为之转输的粮饷。在明朝,由于很大部分税收是依靠实物均输,那么,在新领土上要获得农业实物税收达以正的收益,要么逼反当地居民,要么,就只能放弃。明朝疆土是历朝历代最为内敛,是天生的。毛佩琦等人胡吹大气,“明朝疆土最无广阔”,是有政治目的的胡扯,有现实利益的史盲。这里不作评论。英国、荷兰、西班牙的扩张,不管是不是经历工业革命,其特点是商业性的。只要达到“扩张的成本”,小于最终产品回馈国内销售的成本,就是有利可图。商业性公司,就会以一切门路承担风险,追逐利益。政府在整个过程中,是一点风险不用负担,仅在进口和国内商业销售上,赚取更多的赋税。这里另作说,在据说是“商业高度发达”的明朝万历年间,西班牙对于征服中国获得正的殖民收益,作为一个项目,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并得出了可行的结果。计划详本不得而知,但涉及到的军队数量只有15000人,也就十倍于印加帝国。对比后来明朝在后金几万人面前的崩溃,笔者并不认为西班牙的可行性论证很出格。

西方国家“殖民”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中国人并不理解这个概念。在《爱国者和北美殖民地》中,有相关的论述。综合英国和葡萄牙、荷兰的殖民过程,(其实还包括美国),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通点,他们的殖民,与“经由他们主导的国际贸易”,是同义词。目的是为了给本国带来更丰富的急需的(表现在价格高昂)的生活物资。明显不同于西班牙和法国的殖民观,(其实包括日本、俄国),后两者,是单纯的掠夺,目的是为了壮大本身的军事力量;并为统治者带回奢侈品。明朝郑和的下西洋,目的,比西班牙更为不如,似乎只是为了得到远海国家的口头顺从,和少量的奢侈品。经济上的有利造就了美英荷这些财迷国家,最终在大航海时代胜出,彻底打败了法西俄日这样的军迷国家。经济目的的扩张,中远期效果远胜军事,军事目的胜于政治贵族的口福欢娱,在这场历史的角逐中,显露无遗。

事实上,整个大英帝国四百年的成功,是经济上的成功扩张,军事上成功保卫了经济扩张的成果。英国的现代化法律体系,为商业经济的成功扩张,也就,国民自主投资、自负盈亏、政策波动可预期的稳定经营息息相关。法律的核心体系,就是尊重人权平等基础上的契约精神。英国能够成功征服印度,同时成为印度历史上的进步因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英国法律体系本身,具有“人权高于主权”的认识。对印度接近四百年的统治,也是英国“人权高于主权”认识的回报。因为事实上,英国比印度的宗教、军事贵族,更能保卫印度本土低种族奴隶的人权、利益。

假如我们再了解到,“人道主义”的观念,就是从十九世纪初(注意,是十九世纪初,不是1900以后),因应对法国大革命残酷行为的反思,在伦敦开始泛滥的话,我们会更理解西方“人权大于主权”是什么意思。我们的教科书会渲染西方殖民者对北美、澳洲土著的“屠杀”。但有没有提及,北美发生的是两个种族间的殊死战争,而在澳洲,早在十八世纪,就建立起专门对土著居民的直接对英王负责的保护官?(北美在1864年开始建立类似的保护官制度)?

今天本博也如同许多国人一样,对于中国能够利用中亚和西伯利亚的资源,垂涎三尺。但是,本博不同意使用军事性手段“扩张”,拥有这些资源的使用权。甚至,本博认为应鼓励俄罗斯使用军事手段“保卫”这些资源,将大大增加中国最终拥有这些资源的可能性。军事,一定会完败于经济上的必要性。而事实上,一旦中国懂得使用经济手段对中亚和西伯利亚“扩张”时,对于其原来的所有者,中亚国家,蒙古,俄罗斯,并不是坏事。因为,我们不是去掠夺,而是,合作开发。我们只要要求我们的开发费用,不会被漫天要价,同时,可以以国家条约的方式,确保我们在彼的战略性投资是永久性的,并同时是国民待遇的。事实上,这类扩张已经开始,中国正在与俄罗斯西伯利亚石油和天然气公司洽谈的300亿美元长期定价供油合约,就是这样一种类似的扩张。一种双赢的扩张。

中国社会,最终会发现,所谓的主权,并不是在一个叫边界的围墙里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压榨同胞、奴役同胞,把主权,作为“一个阶级压榨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抛弃它吧,奴隶主教士马克思先生的教导。主权,国际条约和国内社会公约的保存体。没有契约,就没有国家。没有民主,就没有契约。没有人权,就没有民主。国家,就是民主;民主,就是国家;人权,就是国家。没有民主,也就没有爱国。人权,当然在任何意义上都大于主权。没有人权,就没有主权;因为,无法确定契约中的法律自然人。

中国社会,总有一天会明白这个道理。

(待续)

印度系列话题有如下文章:

印度社会价值观不为统一服务》;

印度文明和圣雄甘地》;

印度种姓传统阻碍印度成为真正的民主国家

英国征服印度是印度历史的进步

英国征服印度是法治商业经济行为的成功》;

人权超越主权,抵制既成事实的侵略》;

英殖民帝国终结,是经济理由

美利坚帝国已经到达了经济扩张的极限

印度政治需要中印边境争端

印度沉重的信仰负担

中印两国的信仰都太多了

邪教的负担

印度可以选择法西斯道路吗

俄印两国可以模仿中国发展模式吗

俄印不能也不必模仿邓中国的发展模式

印度社会最缺乏的仍然是民主

印度国家安全和“自力更生”

前一篇:似有利空消息在酝酿,减仓!

后一篇:俄罗斯休克疗法可能被妖魔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