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65 lines (32 loc) · 11 KB

印度,没有理解圣雄甘地的胸怀.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65 lines (32 loc) · 11 KB

印度,没有理解圣雄甘地的胸怀

标签: 宗教 哈拉帕文明 印度文明 雅利安 甘地 民族主义 文化 印度教 印巴分治

目录: 人权价值观现代国际社会和军事

时间: 2008-12-15 10:09:24

前文《印度社会价值观不为统一服务》,现在继续讨论该主题,从印度历史认识开始。

对印度历史的理解,可以分为简单的三段文明:印度河哈拉帕文明,雅利安文明,和英国统治而造就的“萨克森文明”时期,三个互不重叠,而前后衔接的文明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研用了过去世界上的一种提法,“印度古文明被中亚入侵的雅利安人中止,而成雅利安文明”。这成了余秋雨大士(不是大师,装神弄鬼者叫大士),所谓“印度文明中断”的依据。但是,现在世界主流的认识,已经接受了印度本土历史学者的观点,即雅利安文明,并不是“入侵的雅利安人”,而本身就是哈拉帕文明的易地继续。导致哈拉帕文明南迁的原因,很可能是气候变迁造成的长时期干旱。这样,印度文明的可考证的文明上源,就要比中国殷商古墟的最早年代,提前了2000年,与巴比伦同期,而仅逊于埃及。它的衍生文明,还包括东南亚半岛的扶南文明(公元四世纪),以及印度尼西亚的室利佛逝(公元一世纪)。文明的扩张点,一直到达菲律宾(公元八世纪)。中华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之中,实际上是后起的,与罗马同时代的第二代的文明,甚至逊色于一代半,或二代首的希腊文明。不过要说明的是,文明交错的发生,主要出现在大航海的出现。在此以前,文明都是独立发展,谁先谁后,除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没有什么大的意义。

如果从文明覆盖的面积来看,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比较小的二级文明。今天中国的领土,实际上超出了华夏汉文化的覆盖区。而印度文明的覆盖区,遍及整个南亚、东南亚,及西藏,面积约800万平方公里。所以,如果说中国是中华文明的承继者还是合适的,那么,印度是印度文明的承继者,有点冒名。印度,只是传承印度文明的一分子,尽管,是最大的那一分子。这一分子的文化核心,是印度教。因此,我们今天所说的印度文明,实际上就是指从雅利安文明中以印度教为核心的那一部分。这一文明,虽经三到四次帝国的建立它对印度社会的主导作用,直到英国完全征服印度后,才结束。中国国家的构成,主要依承于对汉民族文化的认同;而印度国家的构成,依靠的并非民族,而是印度教,83%的印度国民,是印度教徒。巴基斯坦和孟加拉,是印度文明的另一个分子,“母系”继承人之一。巴基斯坦本身就在古印度河哈拉帕文明的遗址上建国,(估计巴基斯坦的教科书会把中国文明列在巴基斯坦古文明的后面)。孟加拉本来就是“东巴”。两者由于历史上德里苏丹国、贴木儿、莫卧儿的原因,信奉了伊斯兰教。所以他们的文明父系是源自巴比伦-古波斯的伊斯兰教,而母系继承,仍然是印度古文明。

我国的教科书把英国结束对印度的统治,实施印巴分治,是“帝国主义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这是用中国狭隘的“世界统一观”去理解世界事件,本身就是过时的观念。(参考《中国近代150年失败的原因》,《统一观不适合于今天国际》)。事实上,从印巴各自剪不断,理还乱的国内形势,及彼此之间的对抗来说,英属印度是一个“地理概念”,是铁的事实。英国非但不是“分治大了”,而是“分治小了”。印巴分治是不得已的,如果两个不理解民主原则,有着强烈利益、观念的民族宗教地区强行分在一起,会引起内战。

英国对印度的征服,是好事还是坏事?在我们的教科书中,为了丑化西化先进的资本主义强国,而以“极恶极坏”描述。类似的,还有美国在北美的成长。但是,英国对印度的征服,确实中止了印度自雅利安文明伊始,围绕印度教所建立的古印度文明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颠覆性的改造,今天的印度,也就是圣雄甘地独立后的印度,始终挣扎在回复古印度教,还是顺从盎格鲁撒克逊的价值观的观念冲突之中,偶而超出印度的能力,做做现代的大国梦,通过鼓吹子虚乌有的印度民族的民族主义,希望把印度从一个地理上的概念,真正变成一个有国家观念的民族区。笔者今天认为,英国对印度的征服,大体上是一件有益的事。用马克思的术语来说,是一件进步的历史事件。它起码对两样东西有利:第一,有利于现代印度国家的形成,第二,有利于印度下层民众的生活改善。如果不是因为英国,印度在今天,仍是一个东南亚式的地理概念。以此观点,今天印度,应算作是融合西欧文明,或者可以称为撒克森文明时期。

印度人显然不喜欢“撒克森文明时期”这样的称呼。不过“《大学无书》”,我们不用征得印度人的同意。事实上,如果承认印度是向现代国际社会形态,即被许多国人蔑视的“民主联邦”国家演变,那么,撒克森文明时期就是铁的事实,因为,来自英国的价值观,冲垮了印度教传统的种姓隔离。反之,如果印度重新回到莫卧儿以前的历史阶段,那么英属印度,就成了历史上的一个小插曲。窍以为,印度回到古代,对印度人自已,并不是一件好事,还是承认“萨克森文明”的事实吧。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以至于那怕是印度人本身,也无法忍受带给他们民族独立自由的圣雄甘地,所鼓吹的“平等,人权、博受,自由”,“各种姓平等”,“各民族平等”的观念。1948年1月30日,一名狂热的极右(也就是极左)的爱国愤青,要重新建立(从来没有存在过的)大印度帝国的印度教徒,向甘地枯瘦的胸膛射出子弹,高呼:“真神!”。甘地最后一句遗言:“原谅这个可怜的人”。一些没有走出中世纪的国人视为珍宝的愤青,在甘地眼里,只是“可怜的人”。本博认为是高抬了,愤青,只是可怜的臭虫。一帮以爱国的名义出卖国家,污辱本民族代表性人物的内贼。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都是一样的。

刺杀甘地的狂热愤青,反对的,是甘地主张以和平手段解决与宗教、民族、边界争端。部分印度人鼓吹民族主义,鼓吹大印度帝国,目的显然是为了克服印度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多于作为一个国家概念的现实障碍。用茅于轼的话来说,是通过民族主义,追求“政治家的利益”。但这些祸国愤青,却是令印度国家犯下了独立后的大错。印度今天的落后、麻烦,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们的民族主义立场,而不是民主本身。民主精神,是坚决反对民族主义者的,更不要说极端民族主义。这些祸国愤青是求战得战,他们在北方,得到了和巴基斯坦无休止的战争,在东南,仍然拥有和泰米尔无休止的战争;西南,和孟加拉关系紧张,西方,和中国是无休止的对抗。得到什么了吗?从国家民族的角度上看,没有!得到的只是每年沉重的军费。从政治上看,得到的,是国大党的政治地位。失去的,又是什么呢?如果他们真正理解甘地的胸怀,真正理解民主,那么就能知道,民主不排斥暴力,(这点我也不同意甘地),但是,暴力只能是捍卫民主原则本身,也就是民主宪法。民主宪法原则就是相互尊重对方的合法利益,共商共讨,约法共守,达成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如果印度人真正理解民主,理解甘地,理解民主宪法,那么,印度联邦今天,很可能涵盖整个次大陆,甚至东南亚、西亚的一部分。无它,民主国家也可以以发展联盟的方式出现。今天的欧洲,不就是以欧盟的方式,渐渐体现出一个国家的形态了吗?印度民族主义者既然选择了非民主的民族主义立场,印度也就只好在小国寡民的悬崖边上苦苦挣扎。佛谒,世间名利,争为不争,不争为争。源出印度,印度人没有理解。遗憾!

(未完待续)

印度系列话题有如下文章:

印度社会价值观不为统一服务》;

印度文明和圣雄甘地》;

印度种姓传统阻碍印度成为真正的民主国家

英国征服印度是印度历史的进步

英国征服印度是法治商业经济行为的成功》;

人权超越主权,抵制既成事实的侵略》;

英殖民帝国终结,是经济理由

美利坚帝国已经到达了经济扩张的极限

印度政治需要中印边境争端

印度沉重的信仰负担

中印两国的信仰都太多了

邪教的负担

印度可以选择法西斯道路吗

俄印两国可以模仿中国发展模式吗

俄印不能也不必模仿邓中国的发展模式

印度社会最缺乏的仍然是民主

印度国家安全和“自力更生”

前一篇:印度的社会价值观不为统一服务

后一篇:后市牛皮振荡,小盘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