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37 lines (18 loc) · 7.62 KB

舆论工具被妙用;市民合法福利被“进步”剥夺了.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37 lines (18 loc) · 7.62 KB

舆论工具被妙用;市民合法福利被“进步”剥夺了

标签: 舆论 户籍制度 市民 体制 福利 民意 自治 城市化 计划经济 高房价 文化

目录: 唱唱反调之八卦时评

时间: 2010-01-12 16:13:35

户籍制内的市民福利被“正义”剥夺了

元旦前后的新闻其实不少,耐人寻味的更多。其中不少地方吹气“取消暂住证,统一居住证”;其中观察沈阳的政策,条件是“居住,当地稳定收入”为条件,这两条实际上是虚的。这一证策的特点,就是牺牲本地居民的利益,让稍富裕的农村居民,为城市的GDP和房价买单。受益的当然不是市民,成本则是市民付出。

表面上是让“新居民”获得与市民一样的教育医疗福利,实际上体制外市民根本就没有这种福利。体制内外的市民,都会面对着“体制不提供”的基本服务,如子女教育水平的下线下降,和成本的直线上升。不能忍受教育和医疗水平的下降的,就只能自已掏钱,如教育的择校费,和医疗的严格定点,超出则加倍收钱。再联系最近向海南“破冰的特殊政策”,不难理解,所谓废除户籍制度只不过是“政策倾斜后拍卖特权的一种手段”。

公务员就完全是“体制内的人”吗?体制内外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体制内编制”的国民的利益错位,自作多情,以为二奶身份代大娘的身价。其实,就算是体制内出薪的人,“体制内”也只是出薪的那一部分,你阁下为你子女买单的从择校从择院到看病加倍给钱,都是你自已掏的钱;你的钱,就是“体制外”的利益。可以想象,“体制内”人的“体制外”的子女,生存环境更为不堪,啃老进一步普及。这样“体制中残存的利益”,就更成了劫持民意的利器;为了避免“社会动荡”,计划生育还会继续加强

而新市民一族,好象“获得了市民的身份”,实际上是高价买来一个空名头,变得一贫如洗。整个流程,笔者已经在户籍制度系列中说得很清楚。体制内的“税收”(不关体制内的倒霉蛋的事),才是大赢家,新旧市民的全体利益,都是受损的。市民受损不会没有不良后果的,中国计划经济的城市化,将经历严酷的“反城市化”过程,将是不可避免的。

这一过程的发生,取决于农民阶级在lantar这样的农村贵族的代言“乐于奴隶身份”下,能够乐于奴隶生涯有多久,他们是中国整个利益流之源。lantar只是疑似农村贵族,可别小看,这些农村乡镇干部的高楼大厦华丽房车,足以令上海地的百万富翁汗颜;而且,他们还代言了贫苦农民的利益呢!实际上,所谓“废除户籍制度”的本质,就是借用新移民的民粹倾向,而且很大程度上是被代表的,与“均贫富”的理由,废除了城市穷鬼的剩下的义务教育和医疗的最后“福利”了,其实,是当地的税收留存。在这一过程中,受损的市民利益,完全没有体现在传媒上,这才是更令人深思的。

经济规律上看,这一计划经济的“城市化”,最终将以赤贫的农民“去城市化”,重新回到农村而告终,希望那时侯,还有农村可以让他们回去。为这些可怜的人祝福吧。

舆论工具可能被妙用

从户籍制度,以及“利得加税”,“乙肝歧视”(实际上将乙肝感染者的国家责任,推给社会和用人单位),还有“房地产与通货膨胀政策”,“公有制的医改”,等等,都可以看出,目前政策推出的步骤,不是接受传媒的监督,而是控制传媒的反面意见后,由“舆论诱导专业人士”,在网络上鼓吹“定制的民意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3a64d0100f7ss.html”;为不合理的政策,或不合理的政策实施铺路,“减少阻力”。

从中国的文化看,对于这种“软性强化政府公权”的行为,反感者少,反而是象笔者或茅于轼的民间独立批评观点,如果不是跟着说一半马屁话,“逆反的独立思考者”,就显得特别多(笑笑)。客观上,也为合理的或不合理的政策护航,或对其不利的负面的后果加以掩盖,象毛灾的前因后果。因此,仅仅将舆论“自由”理解为对行政的监督,或者是“网监”的管制,是非常狭隘的。

民主社会少不了舆论监督,但是在人权遭到侵犯的情况下,不可能依靠“舆论”就变成民主。舆论“工具”可以用于监督,也可以用于“诱导”,看双方的投入,和文化的惯性。中国公众真的应该反省,“可以定制的舆论,是民主吗?”;文革毛上帝定制的大鸣大放大字报,是民主吗?采用舆论工具试探民情,然后编造故事,可以明显地在重庆打黑的新闻报道上看出来,如,谢才萍的十几个面首;再加上公众如黎明怀疑黎强被公报私仇,则被钦差的党校代言人称为“心理灰暗”,令人怀疑,所谓的“黑社会”的离奇故事,有多少是编出来?

显然,当前中国社会更利于央权利益,而不是民权社会。所谓“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国民,也就有什么样的制度,有什么样的国家”。舆论诱导的投入,尽管不能再创造孔儒之类的央权文化,但是减慢它的老化速度,还是可以做得到的。舆论工具这种用法,只不过是往舆论禁制成一言堂的方向的发展一步而已,一言堂是什么结果,这种“妙用舆论工具”,就是什么结果。

前一篇:融资融券和指数期货利好大盘股是错觉

后一篇:五毛就业是个技术活